第020版:B4 俗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资讯交换站

第003版
A1 头版要闻
 
标题导航
记忆中的杨大昌
我上大学的那些事儿
金焦二寺院新楹联随想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杨大昌
■文/于锡强
看浮生俗世,品人间百味。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漫画 郑海仑

  杨大昌清真饮食店位于中华路的狮子街口。据传,民国初年回族老人杨大昌用毛竹跳压出的面条别具一格,吃在嘴里不仅滑溜而且特别有劲道,遂使面店声名鹊起。上个世纪50年代,杨大昌成为二饮服公司旗下的一家饮食店。那时的中华路是镇江的“大菜市”,以中华路菜场为中心的菜摊东西绵延数百米,加上周围街巷住户稠密,整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然而,虽然中华路上大大小小的饮食店有好几家,但许多住户们却宁愿多跑几步路也要到杨大昌去买早点。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大昌临街两开间的门面,一间依次摆放着烧饼炉子、炸油条的油锅、豆浆桶、下面的灶台,操作一览无遗,绝对藏不了任何猫腻。

  天色微明,杨大昌的师傅们就忙开了,供应平民百姓早点的“四大金刚”——烧饼、油条、豆浆、面条。价格都只有几分到一角,价廉物美,是镇江人最典型的早餐。做烧饼的师傅在和面、发酵、扳碱、揉面、做酥后,揪出一个个大小基本相等的面团,抹盐花或加糖液包起来,然后一拍一擀一涂再均匀地撒上芝麻,用手蘸清水一块块贴入烧饼炉的内壁,待到炉内飘出香味再用火钳一块块夹出来;油锅嗞嗞作响,做油条的师傅将搓得扁长的面块切出细条,两根上下叠起用木条轻压,然后拎起一端在案板上一转,再两端一掐放入油锅,看着油条由白变黄翻滚长大,油条就出来了;煮得滚烫的豆浆由师傅用大勺子从木桶里舀出来,堂吃的一勺一碗,外卖的则盛入顾客带来的钢精锅或搪瓷缸。    

  每天早晨无论是周边居民还是买菜的、卖菜的、上学的、过路的,总喜欢在杨大昌下碗面吃。门口歇着菜担子、停着小板车、自行车, 店堂里坐得满满的,还有或站着或蹲着,在店门口吃的。下面的师傅老吴灶上灶下忙个不停, 灶上挨次摆放着一排碗,老吴有条不紊地放作料、下面、叉面,叉面的动作既麻利又潇洒。有时还要用竹丝编的篓子代客烫牛肉丝、大椒、青蒜、川芎、鸡蛋等,只听见老吴一边望着灶沿一长溜的篓子,一边嘴里不停地问:二两哪个的?霞子(镇江话指小孩)端好,烫哩!三两是这位师傅的,打个蛋瘪子……灶下还要掌控火候,及时加煤清渣。一个早市,老吴手不停脚不住地要下200多碗面哩!其实杨大昌的火面没放特别的作料,也没有五花八门的浇头,但不知道为什么,吃起来总觉得特别香,许多老食客几乎天天都到杨大昌下碗面当早餐。    

  杨大昌的收银员是清清瘦瘦的小董,她态度随和动作麻利,一边收钱找钱,粮票钱粮一口清,一边递给顾客筹子或用竹夹子从笼内夹出花卷、包子。有回我把皮夹子落在了柜台,里面有二十多块钱、七八斤粮票,那可是我半个月的工资啊。第二天,我抱着一线希望去问,她原物归还分毫不差。

  杨大昌店堂内放着四张刷得发白的八仙桌,供食客堂吃。早餐,面条、豆浆配油条或烧饼,是最常见的组合。晚市供应的火面、煎牛肉包子、糍粑、油大饼等,生意也不错。寒冬季节北风呼啸,不少浴客从不远处的双凤池浴室出来,喜欢一头钻进杨大昌,大声说“下碗面来二两牛肉包子”,或邀三五知己就着香味扑鼻的牛肉煎包小酌。牛肉包子的底板煎得焦黄松脆,抿一口酒,再咬一口煎包,加了葱姜的牛肉馅心味道真鲜,是当年草根阶层的美好享受。

  进入新世纪后,镇江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杨大昌在拆迁后另择新址开张,可时间不长便关门歇业了。从此,杨大昌一直在我的记忆中出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