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外来流动人口占到我们社区总人口的一半!”江东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崇顺昨天告诉记者。这些新市民为镇江城市发展出力流汗,生活不易,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之更高质量地生活和工作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江东社区为此动足脑筋,破解难题。
外来人口跟得紧
江东社区原是象山乡江滨村,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大量征用土地,建成了江一、江二社区,而江东社区规模锐减,如今只剩三郎庙、公司大塘、小圩子组3个城中村,总人口3100多人,其中流动人口占一半。
这样一种外来人口比例,在全市社区中确实少有。大量的外来人员流动性强,如何为他们提供服务成了难题。江东社区为此进行了探索,其中“社区人口信息化管理”就是一个实在的做法。
每年春节前后,外来人口流动频繁。前些年,往往是过了春节,人就找不到了,很多租户换成新面孔,社区无法及时掌握信息。而现在,使用这套信息管理软件,就不同了。
今年国庆节后,葛艳梅从淮安来到镇江,租住在公司大塘61号,她找到一家电子企业打工。负责该片区的网格长王桃英了解情况后,及时反馈给社区,而社区将她信息输进信息管理系统,后续的一系列服务就能跟上了。
入托入学帮把忙
昨天,杨菊花带着患有听力障碍的10岁儿子找到社区,请求盖一个京口区慈善总会公章,这样儿子就可以申请市慈善“复聪行动”的免费助听器了。“现在用的助听器已到年限了。”她说。
之前,杨菊花的儿子在市残联“小天使语训部”学了5年,可以与人交流了。现在儿子在市特教中心就读,让她很是欣慰。杨菊花还有个5岁的小儿子,现在六一幼儿园上学,孩子入学入托,社区都帮忙打过招呼。每年开学季,社区工作人员都会上门与附近的幼儿园、小学接洽,方便流动人员子女就读,解除他们后顾之忧。
杨菊花和丈夫来自江西南昌安义县,在镇江做门窗生意,来镇7年,虽然生活不易,但杨菊花还是感受到镇江人的包容,“两个儿子的不少衣服都是街坊邻里给的。”
同城待遇是目标
这些外来人口来自何方?社区也统计过:外省的主要来自江西,大部分做铝合金门窗生意;本省的主要来自淮安,做点卖菜、卖水果的小生意;其余的还有安徽、河南、浙江的,他们一般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打工。
据刘崇顺介绍,这些新市民来到江东社区,会在租房、就业、子女就读等服务上被优先考虑,还可参加镇江市合作医疗保险,享受到与常住人口一样的待遇。
确实如此,现在,这些新市民参加镇江市合作医疗保险的越来越多。来自南昌的戴征辉今年是第4年参加;来自南京高淳区的吴丽娟则是第5年参加,而今年在社区登记的外来人员参保人数已达150多位。
今年,社区还准备建一个“新市民之家”,开展更多的活动,进一步丰富流动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
(记者 竺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