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口出生率连年下降,2007年至2011年期间大幅滑落9%。与以往经济萧条导致出生率下降不同,如今更多适龄男女主动选择不孕不育。对他们而言,没有孩子的生活圆满、充实,但难为社会主流接受。
很多职业妇女不要孩子
早在14岁那年,劳拉·斯科特就下定决心不要孩子。看着妈妈为抚养自己和哥哥累得筋疲力尽、全无自我,她实在提不起兴趣生儿育女。
妈妈却总教训她:“到时候你就不会这么想了。”劳拉26岁结婚,期待自己会突然改变主意,但“那一刻”却从未出现,“我觉得自己过得挺好”,她说。
劳拉过得不单“挺好”,简直就是充实。她今年50岁,是一名作家、纪录片制片人和职业规划师。“我不要孩子,因为我享受自己的生活。”她说。
劳拉并不孤单。在美国,如她一般选择不要孩子的职业妇女大有人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美国选择不要孩子的各种族女性人数大幅上升,每5名告别育龄期的女性中就有一人没有孩子,而20世纪70年代同一比率为10:1。
与以往不同,这一轮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与经济萧条无关。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从未生育过的40岁至44岁女性人数就比70年代增长80%,占总人口的18%,比1976年的比例高出8个百分点。
选择不要孩子的女性以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居多。不过,越来越多美国黑人女性也选择不生孩子,人数从1994年到2008年增长了30%。研究种族和性别的社会学家詹妮弗·希克斯·仑德奎斯特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缘于新一代黑人女性不愿意重复单亲母亲的悲惨命运。不少事业有成的黑人女性常常抱怨,与自己条件相当的黑人男性寥寥无几。
经济压力“不敢生”
社会和经济学家认为,生育率大幅下降是因为越来越多人既不想也“不敢”生孩子。
居住在纽约的杰娜·约翰逊与男友同居,觉得没有孩子的生活充满无限可能。“我可以做各种事情:买漂亮而不实用的东西、陪年迈的父母旅行、去朋友家过夜、在家宅一天、给侄子侄女寄礼物、报名外语班学习、随时出门和朋友喝一杯,”她说,“我知道有孩子也能做这些事情,但情况会更复杂。”
另一方面,如今盛行的亲密育儿法要求父母投入更多精力和财力,这令不少育龄男女望而生畏。
美国卡罗琳娜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摩根常年研究女性的婚姻、生育情况。他说:“20年来美国生育状况的现实是,越来越多女性因为工作、教育或者缺乏可心伴侣等原因推迟生育。”经济学家布莱恩·卡普兰估算,计入薪酬和晋升机会损失等因素,一名美国职业女性生养孩子要承担近1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却只增不减。
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抚养一个2011年出生的孩子至18岁,平均需要投入23.49万美元。如果是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抚养一个孩子的平均投入是39万美元。
面临强大的社会压力
除了经济原因,不少女性不要孩子,缘于自我意识和能力增强。
纽约大学社会学家凯瑟琳·格尔森认为,更多现代女性选择推迟或不生孩子,经济原因尚属其次,更主要的是她们希望“有时间自己过日子、思考想要怎样的生活”。
无论主观选择还是客观影响,不要孩子的女性都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连续15年来,人口学家斯蒂芬妮·伯恩每年都会询问在校大学生,今后要不要孩子。几乎所有学生都给出肯定答案,问及原因,却无人作答。伯恩指出,这是典型的社会职责驱使。依照这种思维定式,人们长大成年理所当然要生孩子。对于无孩一族,这意味着令人窒息的社会压力。
40岁的蕾切尔·阿吉说:“我厌恶这个国家痴迷于孩子的文化,社交网络几乎成了展示自己小孩照片的平台,年满40岁的我却没有照片可展示,这令人难以接受。”
社会学家格尔森呼吁,女性无论生儿育女还是不要孩子,社会应该给予同等关注。否则,职业、自我和家庭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女性处于“不生孩子你就完蛋了,生了孩子你也完蛋了”的两难境地。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