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系农民常年走在田埂上———记丹徒世业镇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兼农服中心主任袁德贵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始终以赤诚之心为农民群众服务,展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公仆情怀;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眼中,他有“三个心”:对党、对事业的一片忠心;对百姓、对同事的一颗爱心;对服务群众的一片诚心。
这位长期默默奉献在农村一线的基层公仆,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称赞,同时也收获了党和政府给予的褒奖。在2002年,被江苏省人事厅、民政厅评为“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民政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被中共镇江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9年被中共镇江市委授予“镇江市人民满意公务员”称号。
他就是丹徒世业镇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袁德贵。
通讯员 余琴 汪健
记者 干光磊
头脑中有思路:
在农业转型中闯出新天地
袁德贵今年51岁,1991年毕业于句容农校,后分配到原世业乡政府,先后在乡农科站、建设办工作。1995年转任民政助理,2008年任农服中心主任至今。兼任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后,他紧扣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根主线,换思路、抓调整、引项目,促进了全镇“三农”工作向前迈大步。
担任农服中心主任后,他经过对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综合调查后,发现在2010年之前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一年两季种植常规的小麦和玉米,镇里没有一个百亩以上规模的高效农业项目,农民增收难,农村发展和乡村面貌的改善步伐缓慢。
调研后经一番思索,他认为,润扬大桥互通建成后,世业镇已经融入了镇江主城区,而近郊农业经济更适合发展高效农业,这为全镇主推高效农业创造了有利机遇;再说从镇域规划方向来看,全镇范围重点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发展高效农业、特别是特色休闲观光农业,才能实现全镇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在镇里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袁德贵和盘托了个人的想法,得到大家的普遍赞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高效农业,世业镇从“零”起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镇农村、农业、农民生活的面貌大步向前。
近几年,世业镇建成“四季青”、“四季春”两个千亩高标准蔬菜基地及镇江市级永久性5000亩蔬菜基地,成立了5个土地股份经济组织、30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创成了镇江世业都市农业产业园、丹徒区农业产业园。连续4年承办部级小麦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工作,创成A级万亩示范片,为苏南小麦高产创建争得荣誉。引进休闲渔业项目,实现全镇休闲渔业“零”的突破。引进种植各种名、特、优太空品种,组织实施了薄膜太阳能连栋大棚发电项目。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1.53万元。
助农增收有办法:
带着农民精算“明细账”
“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就是如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农家子弟、也是学农出身的袁德贵对此自有很深的感触。在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转型和发展高效农业过程中,因地制宜建设城市“菜篮子”基地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镇江近郊的“菜篮子”基地逐步向远郊和县(市)转移,世业镇已得天时地利,成为建设“菜篮子”工程的好地方。2008年,袁德贵等镇政府干部与市“菜篮子”办公室沟通对接,规划了“四季青”千亩高标准蔬菜基地,并由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投入1000多万元基地建设资金。
高效农业项目落地了,但对于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有些农民对此不理解也不配合,认为流转土地可能会不划算。袁德贵了解到他们的这些想法后,亲自向他们做宣传工作,但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算了一本“明细账”:
流转土地后,农户可拿到流转费500元/年,并且逐年还按比例增长。如果农户自种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以2008年为例,毛收入也就1000多元,扣除种子、化肥、农药等种植成本约600元,只能净赚400元。
这样一比较,农民发现不用到田里劳作,已经有超过种田的稳定收入。袁德贵更进一步算账:此外,流转土地的农民还可以找其他劳务,以就地在高效农业园区内做工,一天可有30元,一个月又是900元收入,还能学到新的生产技术,何乐而不为呢?
一番入情入理、精细算账地宣传解释,原来持反对态度的农户纷纷接受了建设高标准菜地。
在促进农业转型、调整农业结构时,袁德贵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试,帮助农民赚。
2009年11月份,“四季青” 农业园新建成的连栋大棚种植了20亩反季节辣椒,袁德贵组织各村100多名农户现场参观种植过程,到收获时,每亩大棚收益达到1.8万元,高于露天栽培的6倍。农户们信服大棚设施栽培技术,这项农业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目前全镇设施农业面积已推广到了近5万亩。
针对假冒伪劣农资坑农误农的现象,袁德贵担当起为农户维权的责任,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为防止农户买到假种子,袁德贵还想了不少新办法。在他的推动下,目前全镇85%以上的小麦种子由农服中心集中供种,避免遇上假种坑农误农。
扶持创业有信心:
心里装着一个个高效农业项目
说起袁德贵的公仆情怀,四季青农业园负责人李忠竖起大拇指,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四季青’当初建的时候,面积是500亩,主要以瓜果蔬菜、自驾游、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经营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李忠介绍说,“当时建好以后,水、电、交通等配套设施都不完善,特别是路就没有,严重影响了我们农产品的运输和生产销售,我当时就向袁主任做了汇报,袁主任在很短的时间内也向上级领导做了汇报,3个月左右,2007年下半年,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了1000万元,修建了跨河大桥、水泥道路3000多米、水泥硬化渠道6000多米,还有立体大棚有100多亩,配套的泵站、农电、公共厕所、发酵池沼气净化罐等基础设施也都建成了。在园区的基础设施修建过程中,袁主任还每天到现场,施工的质量、安全样样千叮咛万嘱咐的。”
2007年底至2008年上半年,四季青农业园花了几百万元刚建好大棚后,那一年冬季下大雪,雪下了有一米多深,积雪面积达到100多亩,无法清理。“我们还没有和袁主任报告此事,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了一帮人,花费了六七千元,租了建筑用地上的钢管,亲自带头去下田,把大棚之间的每一个间隔都打起撑子来,一干就是一个多星期,大棚因此没有出现一点问题,避免了几百万元的大棚垮塌的危险。”
发展高效农业,引进项目后,政府的服务要到位。袁德贵心中装着镇域经济,装着一个个农业项目,服务外地创业者的故事还有许多。
镇江开心农场周光辉总经理说:2010年刚来到世业洲时,自己对农业是“门外汉”,得到袁主任无微不至的关心。开心农场规模比较大,有几百亩的农作物,由于不太内行,有时常会忘记播种时间,此时袁主任均会主动和他们联系,提醒用什么种子、什么时间种植、什么时候抗旱、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治虫,甚至亲自帮助调配到位。
有一年在种小麦的季节,开心农场有四五百亩的麦种一时还没有着落,周总多方寻找种子也没着落,而当时已到麦子种植的尾声了,再找不到种就将会误一季收成。袁主任闻讯后立即出手相帮,从外地熟人处调来了一批麦种,解了燃眉之急。“如果没有袁主任给予我们的关心,单纯地靠我们自己做开心农场是做不下去的!”
民生疾苦系心头,一片丹心写春秋。在采访时,袁德贵带有点自豪地说,全镇41个自然村,我角角落落都跑遍了,担任民政助理的10年里,全镇五保户90%以上实行集中供养,特困户和弱势群体的草危房100%重建,帮助优抚对象解决了“住房难、生活难、治病难”。在兼任农服中心主任后,全镇至今没有出现因农业出问题而引发的较大上访。
是的,凭着甘为孺子牛的一腔公仆情怀,一心为民取得的实绩,袁德贵在这片江洲土地上还将继续书写一位农村基层公务员的光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