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17时10分,沙一鸥辞世;7月10日2时48分,黄锡琨辞世。短短不到10小时,两位镇江知名的中医大家,离开了他们钟爱的坐诊台,离开了被他们治愈过的患者,离开了一直惦念他们的镇江市民。
名家先后辞世
中医晚辈两次“心里一震”
前天下午5点多,快要下班的市中医院医生张上庆,得知了沙老去世的消息,“当时我心里就一震。就在6号和7号,我连续两天晚上都去给沙老换药的,没想到,走得这么突然”。
昨天上班不久,黄老去世的消息也传来了,张上庆的心“又是一震”。下午下班后,他在网站上看到了一则网友“秋之林”于14时41分发布的网帖里写着:“安息吧,我的好父亲——黄锡琨。原镇江市中医院儿科医师黄锡琨——我的父亲因病于2013年7月10日2时48分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3岁。他带着对亲人好友的深深眷恋,带着对病人患者的无比牵挂,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医疗岗位……女儿泣告。”
“黄老是名中医,沙老6月份刚刚荣获‘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两位老人不仅是我的长辈,更是我医学上的前辈、老师。太快了,太快了!”
“我想人们记住沙老和黄老,不仅因为他们医术高明,更因为他们医德高尚”电话那头,张上庆的声音很低沉。
哪些,能证明张上庆的感受?
不忍在此时去叨扰两位辞世中医家属的本报记者,只得试图重新组合过去积累下的采访、报道,以期从这些岁月留下的记忆中,去追忆两位大家的风范。
结缘中医80载
沙老说“医生要有爱心”
一段录制于2008年的录音表明,当时已93岁高龄的沙老,仍在为解除市民病痛而忙碌。当时,沙老回忆自己“从小读私塾,练练诗词,13岁开始学中医学,白天父亲看病,就在父亲身边看父亲治病”。从医后,沙老“本来是单干的,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联合诊所,我是联合诊所的副所长,毛主席号召要消灭血吸虫病,我就携手血防站组织了一个治疗组到江心洲蹲点,整年都奔走于流行区之间,根本就忙不过来”,后来,“由于工作态度认真,我被调到县里了。后来就在县血防站,一直到退休。我从进入血防站治疗血吸虫病一直干到73岁。”
退休没几天,沙老应市中医院邀请,依靠自己在中医药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在治疗肝、胃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上的专长,延续着他治病救人的医师生涯。没想到,这一干,又是20多年。
录音中,沙老自述“一开始,在中医院找我看病的并不多,知道我名字的也很少,但是到后来越来越多,现在都有点应接不暇了。之前是五个半天,后来实在吃不消就缩减为三个半天在看病,周六周日在大西路,周三在桃花坞,有的时候一直到晚上7点多才能结束回家。我中午是不休息的,吃完午饭12点半就从家出发去医院。到了医院看到很多人等我,但是患者既然相信我,治疗就不能草草了事,必须一个一个看好了”;
“我觉得,医生要有爱心,来看病的人都是有痛苦才来的,另外看病的时候还得细心,这两点是我自己要求自己的。累是累点,但是我尽量做到心安理得,问心无愧。我这一辈子也值了,值了!呵呵呵呵呵!”
仁心仁术68年
弥留时的黄老仍惦记患者
沙老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感悟,黄老也有。
15岁起在镇江仁寿药号学中药、针灸,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医进修学校遍读中医古籍,进入中医院师从著名儿科医师褚润庭,直至成为一代名中医,黄老与中医结缘68年,也与镇江本地以及许多不远千里慕名赶来的患者结缘68年。这些年里,黄老至少为200万人次的患者看过病,治愈者无数。在黄老的徒弟李荣平看来,“说到什么药,黄老总是能将药的样子生动地画出来,而且每种药的药理、药性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在大西路上的市中医院分部收费处工作了32年的陈风英眼中,“黄老一年除了大年初一,都在上班,多的时候一天达到150个号,少的时候也有100个左右。有时下班时间到了,如果还有患者,黄老或者请收费处的工作人员再加个号,叫药房的人再稍稍等一等,或者直接开出处方,让患者到附近的药店去买药”。
在市中医院院长王小平看来,“用‘医德高尚、医技精湛’这八个字形容黄老,一点不为过。黄老从医一辈子,是中医院老中医的典型代表,是值得医院所有医生学习的楷模”。
当两位知名中医去世的消息传开后,截至昨天22时11分,黄老家属在网上发布的帖子,已经被点击30724次、跟帖274次。
网帖中,满是人们对老中医们的思念和祈祷。网友“TAKE1982”就以诗表情: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杏林垂千古,慈心照丹青。
而在老城区,熟悉黄老的几代人也悲痛扼腕。
患者吴先生说:“以前患感冒,无论吃不吃药,都得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好,但黄医生给我看病开药,一般吃一两服药就好了。”
老街邻居方女士说:“打小生病就是找黄医生看的,他就像现在的家庭医师,谁家有人生病,都找他看,他非常热心,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崇高的医德不是每个医生都有的。”
昨晚,一位熟悉黄老一家人的本报同仁,特地打电话回办公室,回忆了最近几天与黄老妻子和女儿交流时,她们说的话——
黄老妻子翟女士说:“他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从来也不发脾气。”
黄老的女儿说:“就在前几天,弥留之际的父亲还记挂着有个病人哮喘,要给人开药方,我们把他说的记下来,开的药、药的分量一点都不错。清醒时,父亲一再叮嘱,一定要丧事从简,遗体不要放回家,直接送殡仪馆。”(记者 肖方元 崔骏)
■相关新闻
沙一鸥遗著
《芜诗存稿》出版
本报讯 为纪念我市著名中医、诗人沙一鸥,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于文清题签的《芜诗存稿》——沙一鸥遗著,日前出版。书中收录了沙一鸥从医之余,创作的诗词百余首。这些或与名人大师唱和,或写景抒情、歌咏的诗词,展示了沙老在古诗词方面的独特造诣。
沙一鸥1916年生于我市大港中医世家,2013年7月9日病逝,享年98岁。沙老1958年曾出席全国农业卫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生前为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委员会顾问。2013年6月沙一鸥被省医师协会授予“江苏省医师终身成就奖”。
精研医学外,沙一鸥先生爱好古诗词,是市多景诗词协会会员,其诗词作品曾收录于《当代江苏千家诗》、《中华诗词》、《中华颂》等。(张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