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季末,商业银行都要上演存款大战,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随之上扬。然而,今年银行的习惯性揽储手段被法规扼制。
近日,银监会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引导商业银行改变对于存款的绩效考评制度,增设存款偏离度指标。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不仅设定了3%的月末存款偏离度标准,更是禁止了高息揽存、非法返利、延迟支付、以贷转存、理财产品倒存等八类违规吸存模式。
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说,所谓银行理财产品倒存,是指银行有意设计不合理的期限结构,将发行和到期时间集中于每月下旬,于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将理财资金转为存款。通过理财产品倒存,是银行关键时点“拉存款”的手段之一。
据介绍,由于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有几天至十几天不等的资金募集期,这段期间所募集的资金仍算是银行活期存款,因此理财产品突击发行于月末或者季末,能够为银行带来可观的存款规模,尤其是银行跨月或者跨季发行高收益短期限产品,更能体现出其吸收存款之意图。而月末或者季末集中到期的理财产品也能够达到增加存款的作用,如果到期时点与高收益产品的发行时点做好衔接,那么到期产品的资金将继续留存在同一家银行内。“可见,月末或者季末大量理财产品的到期与发行共存,就是一个将‘理财变为存款再变回理财’的过程。”方瑞说。
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今年跨3月发行产品1255款,环比增加512款,产品规模环比上升104.84%;跨6月发行产品1340款,产品规模环比上升60.67%。到期方面,9月末到期产品数量达2960款,环比增长42.12%;12月末到期产品数量预测达3036款,环比增长46.43%。
那么,《通知》将对银行理财产品产生什么影响?
在方瑞看来,《通知》实施之后,银行将淡化月末时点突击吸收存款的方式。但是,在银行当前对于存款的需求无法降低的前提下,也只能将“时点冲存款”变为更加日常的行为,从而可能形成“时段冲存款”。“这样的转变思路也会使银行利用理财产品吸收存款的行为随之改变。”方瑞说,对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来说,由于其发行募集期间及到期清算之后可以帮助银行增加存款,因此这种理财吸存的操作手法不会停止。唯一变化的将是集中发行和到期产品的时点由原来的月末或者季末提前至整个下半月,季末最后一月有可能是整月。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不少银行采用此法应对。某股份行理财产品破天荒改为季末最后一日起息,即理财资金转出表外,有的银行则改在季末25号之前冲存款。“其实只要理财产品到期时间安排得更巧妙,设在季度末月份的中下旬到期,理论上可以化解这个指标的监管。”某城商行理财业务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分析,在市场资金面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将从过去季末时点突然上涨,转变为一定时段的“温和提升、平稳运行”的态势。
方瑞认为,与非保本理财产品不同的是,保本型理财产品为表内业务,相当于银行的负债,其所募集的理财资金在产品投资期间也算作银行存款,这样一来保本型理财产品自始自终都是银行吸收存款、稳定负债之利器。因此,在日均存款更加得到重视的情况下,银行将加大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此类产品的市场占比有望提升,同时产品投资期限或将被拉长,市场平均收益水平也将出现抬升。(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文/周重耳 图/网络资料
什么是保本型理财产品?
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理解,保本型理财产品就是确保最大限度的保障投资者的本金,至于收益如何,要根据所选择产品的类型来定。
保本型理财产品对本金的保证有“保本期限”。不少投资者都认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在整个投资期内都可以100%保障本金,即使提前赎回也不会有本金损失;而实际情况是,保本型理财产品对本金的保证有“保本期限”,即在一定投资期限内(如3年或5年),对投资者所投资的本金提供100%保证。
保本型理财产品不保盈利。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保本只是对本金而言,并不保证产品一定能够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购买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存在着保本到期日仅能收回本金,或未到保本到期日赎回而发生亏损的可能。此外,保本型理财产品对本金的承诺保本比例可以有高有低,即保本比例可以低于本金,如保证本金的90%,也可以等于本金或高于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