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长江刀鱼第二次开捕

发布时间:2014-04-16 00:5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4月15日-5月10日,我市长江刀鲚(鱼)进入第二次捕捞期。昨天,记者跟随润州区和平路街道新金江联合社区渔民出江,3个小时江上作业,一网捕捞31条,可让渔民们失望的是,最大的不过“一两七”。

    “风大费钱,出一趟江烧油200元”

    渔民钱喜林和陆桂清是多年的“江上搭档”,而且两家人都是夫妻齐上阵,吃住全在船上。

    下午1点半左右,两家人分别上了自家的船,可是一直等到两点一刻才开船。老钱说,出江前要“掐掐算算”,也就是看潮汛和风向,“今天是下午4点左右涨潮,这个点赶到捕捞点最好。”出发前,钱喜林的妻子瞿凤萍则一直念叨:“风太大了!”原来,风大不仅影响江上作业,而且还会增加成本,“风大阻力大,开船要加油门,耗油啊!”

    老钱告诉记者,他们的捕鱼路线是从沙渚港出发,经过鹰洲头、过江线,到沙窝、世业洲汽渡、东石头涵,到达润扬大桥折回,一个来回跑下来,两条船至少烧200块钱的柴油,“所以3月份第一次开捕,捕不到鱼,我们宁愿不出江。”

    由于今年潮汛推迟,上月鱼群较少,因此,对于两家人来说三月是“黑色的三月”,“只捕到12条一两五的江刀,不知道今天情况怎么样。”陆桂清似乎还陷在阴影里,“一两五”意味着,捕到一斤这样大小的刀鱼才能挣回出江一趟的柴油费。

    “我知道,价格卖不上去跟政策有关”

    “一两以内的五六十元一斤,一两以上的两三百,二两以上才能卖到一千。”对于今年“江刀”量少价格不算高的“倒挂”现象,老钱夫妇并不觉得奇怪。

    “我知道,今年价格卖不上去跟政策有关。”爱看电视的老钱,一口气说出了好几条自己知道的“新闻”,“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公款吃喝……”虽然影响了自己的收入,但是他并没有说一个“不”字。

    下午三点左右,两条船一前一后到达“收成”最好的沙窝段,“去年这一段能捕七八斤!”这时,两船开始靠拢、并行、拴绳,两家的“合作”之旅就此展开:陆桂清的妻子上了老钱家的船帮忙撒网,老钱和老陆则调转船头,使两船拉着的渔网形成弧形,往相反方向继续行进。

    在船尾掌舵的瞿凤萍和记者聊天,她和老钱都已五十多岁,渔村中年纪最小的渔民也已46岁。而他们的子女则无一“子承父业”。“就我晓得的,我们是家里的第三代渔民,以后可能没有渔四代了。”瞿凤萍说,女儿已经结婚,几乎没在船上待过,他们老了,也快要上岸了。

    “一网上来,水草垃圾越来越多”

    下午3半左右,老钱掐灭了烟头,开始收网。随着两船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惊喜也越来越多:阳光下银光闪闪的“江刀”跳上了船,一起跳上来的还有水草、塑料袋和各种垃圾。

    收网的过程中,老钱的脸上一直没有笑容,“太小了,最大的估计也只有一两五左右。”昨天钱陆两家的一网一共捕到31条刀鱼,和第一次捕捞期相比,虽然数量上有明显变化,但是因为“个头”问题,他们并没有收获的喜悦,一过磅最大的不过“一两七”,“小的只有几十块钱一斤,这三十多条卖个四五百块钱。”

    在老钱感慨“一年不如一年”时,妻子瞿凤萍则开起了玩笑:“捞上来的垃圾倒是一年比一年好。”正如她所言,渔网上沾到的水草、塑料袋数量远远超过了江刀的数量。

    夕阳西下,渔船靠岸。“以前知道我们要回来,好多人在岸边等着来买鱼,现在没有了。”瞿凤萍说,这批鱼要等到第二天鱼贩来收,“他们卖给店家可能要贵一点,但是我们没有渠道,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打鱼卖鱼的。”江风吹得人瑟瑟发抖,老钱夫妇套起了棉衣,“凌晨还要出江,希望能有个好收成。”(记者 朱婕 通讯员 石玉成)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张明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