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您会将垃圾分类后丢弃吗?近八成受访者持支持态度

发布时间:2010-07-19 08:06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区垃圾分类试点效果不理想 居民:工作做实完善环节优化细节

  试点分类,效果不甚理想

  

  上午8时许,正是居民倾倒垃圾的高峰期。记者来到江科大社区,道路两侧、住宅楼前,那些新“上岗”的绿色塑料大垃圾箱几乎随处可见。它们成双成对,互相搭配,分别贴着“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字样。小区内不少宣传栏里的内容多与垃圾分类有关。

  记者注意到,前来丢垃圾的市民,大多手上仅拎着一只垃圾袋。对“有没有自觉进行分类”的询问,居民大多表示没太在意,应该都是不可回收的。试着打开几处的垃圾箱,记者发现,在不可回收垃圾箱内垃圾袋较多,而可回收垃圾箱内的垃圾袋较少。可两类垃圾箱内实际所装垃圾基本没有差别,垃圾袋中的垃圾也都是混杂在一起。

  采访中,绝大多数居民明确表示,知道自己所在社区是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也非常支持政府这项工作。但对如何区分生活垃圾“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等具体知识,他们大多表示了解不多。有居民坦言社区和物业此前曾发放过相关宣传材料,但自己没有太在意。

  镇江新区吉祥苑小区的情况也与之类似。有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试点虽然有点形式大于内容的意味,但效果还是有的,起码相关宣传都做了,部分居民垃圾处理观念在改变。特别是在试点之初,有的居民确实自觉地做过垃圾分类。

  

  问题显露,运作前后脱节

  

  经过大半个月试点,垃圾分类小区成效虽然不明显,但很多居民都抱以宽容的态度。江科大社区居民李先生说,试点启动之初自己挺高兴,也愿意出一份力。为此,他特意添置了一只垃圾桶,专门存放那些塑料、包装纸、碎玻璃等可回收垃圾。可很快他就发现,前来清运垃圾的环卫工还是如过去一样,并不区分垃圾是否可回收,而是一股脑儿地把所有垃圾箱内的垃圾全装到同一辆垃圾车上。看到自己分过类的垃圾,又与其他垃圾混到了一起,李先生觉得自己的劳动都白费了,很郁闷。

  李先生和其他邻居谈起此事,发现不少人也是这样被“泼冷水”的。此外,他还发现,虽然小区里贴了不少宣传资料,居民也收到一些宣传册,但内容大多比较空泛,如何收集处置等可操作的知识内容却很少。不少邻居认为,目前试点的成果,主要是让大家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多认识,观念受些触动。

  也有市民认为,垃圾分类的切实施行,需要依靠小区里的一个个居民个体,相关部门的工作应该做的更细一点,不能仅仅靠发宣传材料,而是应该对自觉分类的居民有所奖励。“毕竟居民多花了些工夫,甚至需要添置一些工具,要是有补贴或奖励,居民会更乐意参与。”

  

  市民建议,环节细节着力

  

  如何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到实处?采访中,不少市民纷纷建言献策。

  有居民建议,相关部门在试点的同时,应该加紧完善各个环节。如分类后的垃圾清运和处理问题,这事关居民对政府推行垃圾分类有多大决心的信任问题。“说句不客气的话,这应该在试点前就弄好了。”江科大社区居民王女士认为,既然我市城市垃圾处理形势日益严峻,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做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势在必行,相关部门应该做好表率,建立起完善的处理流程。只要垃圾处理程序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下来,即使在初期多费一些人工,也是值得而且完全必要的。通过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居民自觉分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网民“小红虾”曾应邀参加试点启动仪式。现场观摩中,他发现一些美中不足。“推动工作,有的形式必须搞,但要花工夫才行。”在对那些空泛的宣传材料不满的同时,他建议,在垃圾箱上采用列举法标注出各类垃圾的性质,让居民一目了然。他说,城区多年前就设置了分类垃圾箱,但由于忽略了这一细节,以至于收效甚微。“如果早这样,或许如今很多居民困惑的垃圾性质区分知识,早就成为市民的常识了。”

  (实习生 严新月 谭艺婷 记者 许益明)

  上月下旬,我市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在市区江科大社区、镇江新区吉祥苑小区率先试点。至今已历时大半个月。

  试点效果如何?居民是否适应?有哪些环节亟待完善?带着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展开走访调查发现,因分类处理环节不完善、细节问题考虑不周,试点工作效果并不理想,有流于形式之忧。

  环保、低碳的观念意识正渐渐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毕竟已经艰难起步。市民建议有关部门优化细节,完善环节,全面推动这项工作。

(作者:  责任编辑:张驰川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