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小屋(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大一下学期,戴海飞还开过奶茶店。“开张前一个月,每天跑市场买材料,把市区大小角落都逛遍了。每天要处理的事一大堆,过得很忙碌,憧憬店子慢慢开大,还是挺开心的。经过一个月准备,店子还是开起来了,但生意不是很好,基本每天能保本,慢慢的,热情退去,店子也就关了。”
制作“蛋屋”时,他也是热情高涨,但是,当“蛋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后,他有点纠结,热情“不得不”退去。
12月3日晚上8点,“蛋屋”被悄然移走。他公司的说法是,会将这件作品保存起来。
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目前,‘蛋屋’还有很多技术性的东西需要完善,比如垃圾处理、保温问题、与外界环境的融合等等,所以,我们不会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进行批量生产。”
对于这件凝聚了自己心血的作品,戴海飞有点不舍,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几天,我就睡朋友那里,过段时间,可能会在公司旁边租个房子。”
“蛋形”小屋的内部(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记者手记]一颗“蛋”扯出的事
他说,当房子被简化成为一张床,得到的是一种更自由的生活模式。
他说,大院不是城管的势力范围,如果天气太冷,他会买个睡袋放在“蛋屋”里过冬。
然而,就在他成为“名人”、“蛋屋”成为“景点”之后,他流露的是疲惫和无奈:没想到,一颗“蛋”能扯出这么多事。
最终,“蛋屋”还是搬走了。
他失去了一个家,不得不和其他所有刚刚为梦想起步的人一样,借居、蜗居。
而更多的草根,在用自己的智慧,孵化理想中的“蛋”。(潇湘晨报 记者 刘志杰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