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留凤和老人在一起
丁卯老年公寓专设的会客厅
文/图 杨泠
“奶奶,烤鸭买来了,还是你最爱吃的那家,尝尝味道怎么样。”金山老年公寓二楼走廊上,一位护理人员将刚买的烤鸭交到一位奶奶的手上,“不好意思啊,让你等了好几天了,今天终于有时间,就赶紧去买了,换换口味嘛。”一边说,护理员一边用手将这位奶奶头上稍显凌乱的发丝捋了捋。
同样在二楼走廊,整齐摆放着几张木制长椅,十几位老人正在惬意享受着午间和煦的阳光,他们或三两个凑在一起聊家常,或闭着眼睛哼小曲儿,更有热情的老人,主动走到来人身边,以主人翁的身份,评价起自己生活的老年公寓,“这里挺好的”“和在家一样”“一开始还不愿意来呢,现在啊,我还不走了呢”……在这所镇江最早的民营养老机构里,一片欢乐与温暖。
要离开,有点舍不得
老年公寓也能有家的感觉
88岁的崔爷爷和79岁的吴奶奶是一对老夫妻,老两口已经在金山老年公寓住了3年。崔爷爷说,他们家2011年左右开始拆迁,子女眼见父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都要求二老跟自己同住,可是,孩子们所住楼层都比较高,对于时常在乡间走动的二老来说,上下楼很不方便。
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崔爷爷和吴奶奶来到离家十几分钟脚程的金山老年公寓,“跟在家差不多,连做饭叠被这些原先要自己做的事都省了”,崔爷爷还告诉记者,“再过5个月,我就能搬进安置房了,还真有点舍不得离开这里呢。”
今年92岁的刘老可谓是金山老年公寓的“元老”级人物了,作为入住金山老年公寓时间最长的老人,在13年中,他见证了这里的每一点变化。
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衣服一件件整理放好,一张木桌上分类摆着当天要吃的饭菜,一旁还有台微波炉可供他加热饭菜。
进入刘老的房间,会发现,这十几平方米的地方,每一个小细节都被打理得井井有条,丝毫看不出住在里面的,是一位眼睛几乎看不见的鲐背老人。“住在这里挺好啊”,刘爷爷谈到入住这些年的感受,话多了起来,“原先电器没现在这么齐全,2004年小刘接管这里之前,管理也没踏上正轨,现在嘛,电视也有了,空调也有了,隔壁的‘老邻居’呀、护工啊知道我眼睛不好,还会时不时来串个门,帮我拿东西、整理整理房间。”
看着老人们将这里当做自己家,金山老年公寓负责人刘卫军感到欣慰,“幸亏我当初没放弃。”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却被狠狠“钳”了一下
2004年,是刘卫军的生活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在与两位朋友的闲聊中,她得知一所成立于1999年的老年公寓,由于经营理念等问题,或将倒闭。“居住在公寓里的老人,不是行动不便就是家人没有时间照看的,如果倒闭,他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经抛出,三人当即决定合伙接手这座公寓,为老人们提供一个安度晚年的地方。
当年,民办养老机构是一个新兴产业,缺少样本可借鉴,再加上传统“养儿防老”思想的限制,市场并没有完全打开,“从5月份接手,到6月份,这短短一个月中,我们就发现,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意”,眼看着投进去的资金打了水漂,两个朋友陆续选择放弃,刘卫军坦言,自己当时也有些动摇,因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亏损的状态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老人们仿佛看出了刘卫军心中的想法。刘卫军说,“就在我犹豫着要不要走的那几天,不停有老人来找我,说‘小刘啊,只要你在,我们不会离开的’,也许就是这一个月中大家彼此间建立起的信任和感情,最终还是支撑着我坚持了下来。”
家人的支持,也给了刘卫军很大的动力。她说:“从2004年开始,之后的3年,金山老年公寓的运营一直处于亏损,投进去的十几万元转眼就成了泡影,就连为买每斤便宜一毛钱的菜,我都要跑好几个菜场。但即便这样,家人对我的做法却始终没有怨言,哥哥甚至还来到这里,帮我一起经营。”
之后的几年中,由于民营养老院的增多和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走进养老机构的老人越来越多,金山老年公寓的入住人数也由20多人增加到近40人,添置的电视、空调、被单等也让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回想往昔,刘卫军笑言,“作为镇江民营养老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当初还真被它‘钳’了一下,不过好在,我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如今,金山老年公寓已经走过了最初的阵痛期,走上了一条平稳发展的轨道。
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
民营养老院还有更远的路
市民政局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截至去年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达56.5万,且正以每年3.5%至4.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镇江全市范围内60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60万。另据调查,老年人群体中,有4%会选择在养老机构度过晚年,按照这个比例,目前,我市养老机构14218个床位与2.26万人的入住需求量相比,还有很大缺口。作为机构养老中的一个分支,民营养老院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老人所占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在“老有所养”的同时,如何解决重病老人养老的问题又摆在眼前。
作为“医疗介入养老”中的一员,丁卯老年公寓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行之后,去年5月获批正式投入运营。
丁卯老年公寓负责人徐留风介绍,当前市场上,养老院服务模式比较单一,重病老人外出就诊很不方便,“住在这里的老人,有三分之二是患有脑溢血、糖尿病、癌症晚期的老人,在家中,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之所以在丁卯医院里辟出共计1400平方米的面积经营养老,也是为了能够给这些急需帮助的老人,提供一个养老、治病两不误的条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还注重临终关怀以及介助护理,这样的养老方式,既满足了老人就地看病的需求,为其后续复健提供了场地,也填补了我市该行业的空白。”
在丁卯老年公寓,紧挨着每张床铺旁的柜子上,都放有一个呼叫铃,“考虑到这里的老人多行动不便又患有重病,万一出现特殊情况,可以按铃进行呼叫”。
徐留风介绍,相较于在医院请护工的价格,丁卯老年公寓根据老人护理等级的不同,每月1200元至2800元的收费基本上满足了各个阶层老年人的需求,“我们拥有专业的医疗护理队伍,入住老人全部实行‘一人一护理方案’,医生每天按时巡房,并对老人们进行关怀和鼓励。目前,100张床位已经有了30%的入住率”。
虽然入住的老人对养老院的生活比较满意,但是两家民办养老院的负责人仍然忧心忡忡,一来,在传统的观念里,不亲自给老人养老送终,或者将父母送进养老机构,往往会背上“不孝”的骂名,再则,一些勤俭的老人认为,与其花钱进养老机构,和别人磨合脾气,还不如在家独守“空巢”。
这些看法,不仅让独居老人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资金和护理人员的缺少也制约着民营养老院的发展。
制度逐步完善
“老有所养”的未来尤可期待
“现在,镇江的民营养老机构由于经营理念、地段、设施等差异,经营状况相差很大,有的入住率达100%,有的入住率很低,有的因为涉及拆迁、管理等因素,已经停止运营,但是,各级政府对于民营养老还是非常重视的。”镇江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副处长李正云介绍,为了扶持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我市在原有相关优惠政策基础上,现行相关条款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标准,也越来越规范。
去年,在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镇江市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资助办法(试行)》中,对于收治老人自理能力等级的不同和福利机构类型的差别,给予不同补贴,《办法》指出,收治生活自理老人为主的公寓型福利机构,按核定使用床位数,每张床位一次性给予4000元补助,100%收治介助、介护老人的护理型福利机构,按核定使用床位数,每张床位一次性给予5000元补助等。
《办法》中还规定,对于入住市区福利机构、农村敬老院、城市小型托老所和农村“老年关爱之家”的本市户籍非民政福利供养对象的老年人,入住一个月以上,按护理等级给予所在机构相应的运行补贴,其中,自理级每人每月60元,介助级每人每月80元,介护级每人每月100元。
这些消息,对于改善民营养老院的现状,起到了助推作用,当然,民营养老机构的出现,也是传统养老方式的转变,但仅靠养老机构,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规,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投身养老事业,老人们才能够圆上谈了数千年的“老有所养”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