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届3中全会正在北京召开,倍受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多数人关注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和办事风格,通过一年多的观察,我认为习近平的风格突出在‘不回避,不罗嗦,不畏难’的‘三不’精神上。
过去35年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同时也诱导了各种新矛盾的出现,包括两极分化,环境破坏和腐败。
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摆在本次3中全会面前的一大挑战。如果说邓小平35年前的改革阻力主要是来自意识形态和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足的话,那么,今天的改革阻力却主要来自在改革过程中获取最大利益的人们。
要面对既得利益人群,习近平必须摆脱传统的治国路径,找到化解各种矛盾的对策,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弱化各种社会矛盾的治理机制。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习近平选择了不回避。也就是不回避现在存在的困难,包括经济增长受阻,环境污染严重,官员腐败,以及收入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
不罗嗦,就是用最直接的方法解决问题,遇事不绕弯子。经济上面对低速增长,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扭转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污染强度。政治上,防腐反腐必须动真格。18大以来一年的时间,落马的省部级官员已经18人,包括两位现任的省会第一书记。习近平讲廉政,先控制三公开支,提出不铺张浪费,不随便请客吃饭,效果非常明显。
不怕难,就是不怕改革的深水区。银行贷款利率的自由化,加上以后可能实行的存款利率自由化,放低中小银行的入市门槛,通过竞争,推动新一轮的金融改革。
不怕难,就是不怕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估计3中全会以后,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削弱国企和国有银行的市场垄断,如何实现科学的城市化,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实现农村的信息化,市场化,等等,都是新的挑战。
经济转型,就必须降低增长速度,许多人开始怀疑中国经济繁荣不能持久。这是习近平必须直面的第一难题,可是,习近平也好,李克强也好,新的领导班子,根本没有回避困难,而是坦诚的直面困难。
习近平公开挑战GDP主义。他认为,高的GDP增长,不是衡量成绩的唯一标准。他更加强调GDP的增长质量,并着力寻找新的GDP增长点。在讲到适当放慢经济增长的同时,他特别强调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严格控制与治理污染。
习近平特别强调不要以GDP论英雄,不等于GDP不重要,而是GDP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被分配的更加重要。如果GDP还是靠廉价劳动力,靠无止境的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话,那么,高速度发展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习近平认为当前中国的主要发展瓶颈有二。首先是经济结构扭曲,无法维持可持续的发展。其次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必须把低效率,高污染的过剩产能减下来。
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再不下决心改变过去的发展路径,寻找新的发展增长点,所谓的‘中国梦’就可能落空。
习近平的不罗嗦,就是干实事,不把没有干好的事情先说出来。他的特点,就是先做了再说。例如,调整结构,就必须加强货币与财政的管理。不是企业和地方政府想要干什么,需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这一点,他和李克强的思路是一致的。
不过,习近平还有另外一手,那就是务实。在基本上同意收紧银根的同时,他也不愿意GDP的增长速度大滑冰。他提出‘保住底线’,就是一种务实的思路。如果经济增长减速没有底线,其经济结构调整的好处,就可能被低速带来的经济萧条所抵消。
尽管我对习近平的‘三不’精神充满信心,作为领袖,能够不回避,不罗嗦,不畏难,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比人的精神复杂的多。35年积累下来的问题,想在10年内予以纠正,还要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深层次的改革,必将触及既得利益。例如,降低央企和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必然遭到强烈的抵触。降低房价,提高全民的购买水平,必然导致现有既得利益者的公开反对。
深度改革的成果如何,现在很难预测。不过,相信习近平的‘不回避,不罗嗦,不畏难’的精神,是取得改革成功的先决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