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国庆节前夕,李岚清同志在镇江座谈篆刻推广工作,提出了使篆刻从“小众欣赏”走向“大众艺术”的主张。一年来,我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在学校、社区成了三十多个篆刻示范点,推出了“朱方印”系列产品。最近,协会又编写了公共培训教材《大众篆刻入门》一书,这本书将由江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首印20000册,并邀请李岚清同志作序,他欣然命笔上周发来序文,现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篆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就已奠立形制,在实用中兼有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审美功能越来越突出,成为以汉字为主体的特有艺术,与书法、国画一起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电脑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信息数字化时代,人们学习吸收文化知识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来说,这是巨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例如,现在青少年越来越普遍地用拼音和键盘代替书写,用视频图像代替阅读,过多地痴迷于电子游戏等等,以致许多青少年往往提笔忘字,不会写字,甚至阅读也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少了,出现了“汉字危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冲击!汉字不仅是我国优秀文化弘扬传承的载体,其本身就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具有易识、易读、易记和举一反三等多种优越性。因此丢掉汉字,无疑就是丢掉中华优秀文化,丢掉中华民族的国魂。在当今的数字信息时代,我们必须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来保卫汉字文化,弘扬汉字文化。
保卫汉字文化,首先在学校里要教好写字课,但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调动与汉字有关的文化艺术的力量,以增强人们对汉字文化的自尊、自信和自强感。直接与汉字文化相关的文化艺术主要是书法、国画和篆刻。当前,书法和国画发展普及的情况相对较好,而篆刻艺术多年来虽有发展,然而仍停留在小众艺术的范畴,一提到篆刻,多数人都会说“不懂”而敬而远之,甚至不少人连“篆刻”这个词都不明白,误以为“篆刻”就是“雕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我们对篆刻这门古老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做得不够,未能跟上时代和贴近生活,另一方面是在材料、篆书、刻制方面确实存在许多实际困难,再加上业内又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长期束缚着人们。而篆刻这门艺术正是地道的汉字艺术,我们应设法解决这些问题,使这一被认为象牙塔里的小众艺术走向大众,在参与保卫弘扬汉字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艺术的生命在于继承,更在于创新,篆刻艺术的普及和其他艺术一样,出路在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内容、形式、材料、刻制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推广方式的创新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方面,主要是让印面有更为广阔的表现力,更加与时俱进,更加贴近生活,要让印言美、印言志,印言情、印言趣、印言事。要让一般人不仅看得懂,而且觉得有趣,新鲜好看,好玩。我的篆刻就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可供参考。
要普及篆刻艺术,让篆刻艺术走向大众,关键还在于要解决篆刻的三大难点:
首先是篆刻材料,古代的印章主要是用铁、铜等金属凿制或铸造而成的,到了元末明初人们发现了质地软的石料,从此开始主要采用石料来刻印,由于印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被大量使用后,也越来越稀缺和昂贵。要用石材来普及篆刻显然是不可能,更不适当。因此,我尝试用木头、砖头、紫砂、白瓷、大理石、塑料、金属等多种材料来刻印。从普及的角度看,木头是最适合、最便宜的印材。只要是经过干燥处理的木材都可以用作印材,即使采用最好的木材,也因其是来自木器厂的边角废料,属于废物利用,物美价廉。
第二个难点是不识篆书,更不会写篆书。首先,篆刻并非必须用篆书。我认为,汉字的各种形态,如甲骨文、石鼓文、大篆、铭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繁体书、简体书、美术字等,只要经过书法艺术处理,使人产生美感,都可以入印。但毕竟篆书更有美感,所以篆刻的印面以篆书为多。其实篆书是很有规律的,学习也不难,即使不会写也没有关系,现在字典很多,网上也可以查找,这个难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第三个难点也是最大的难点,那就是刻制的刀功了。篆刻的刀功非一日之功,非一般人可轻易掌握的。要靠手工刻印来普及篆刻几乎是不可能的。
好在现在已经有各种手动和自动的篆刻工具和设备,这些工具设备在日本、韩国早就使用了,国产的也不贵。这就解决了普及篆刻的最大难题。
综合以上所述,我以为用木料制作印坯(多数需要油漆),用电脑来辅助设计印面,再用先进工具设备刻制,这样篆刻作品就完成了。我给这种人人可以参与创作的篆刻新品种起了一个名字,叫“漆艺篆刻”。
有人或许会问,你既不用石料,又不用刀刻,还算篆刻吗?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在我的有关著作和讲座中都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赘述。我的主要观点是篆刻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印面的美学和文化内涵,材料和工具是次要的。我们提倡和普及的“漆艺篆刻”,正是坚守了篆刻艺术的核心价值,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方式普及篆刻艺术,可以使它在保卫和弘扬汉字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这种普及型的大众篆刻,不但不会代替传统篆刻,而且会使传统篆刻更有价值。不过,要强调指出的是若要靠传统篆刻来普及篆刻艺术是不可能的。
在普及篆刻方式上也要创新。现在不少大、中、小学针对青少年喜爱上网游戏的特点,成立“印吧”,指导学生在电脑上设计篆刻印面和边款,然后通过U盘输到篆刻机上很快就能刻出一枚精美的印章来。在电脑上“玩”篆刻,对青少年来说不但是轻车熟路,还可以转移他们部分上网玩游戏的时间,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
普及篆刻的另一种方式,是把这种价廉物美的“漆艺篆刻”当作一种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市场开发。例如,首先,印章本是一种信物。现在年轻人结婚都要交换戒指,为什么不能提倡新婚夫妇也交换印章呢?中国有句老话叫“心心相印”,亲朋好友也可以赠送婚庆“同心印”以示祝贺。第二,印章也是独特的标志。许多机构、企业、商铺和商品的标志(logo),也可以用中国传统的印章来表现。第三,这种印章还可以作为既便宜又珍贵的文化礼品和纪念品。比如生日印、祝寿印、退休纪念印、先进工作者和道德模范奖励印,旅游纪念印、重大活动纪念印,外事活动礼品等等。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个性化印章礼品既有人情味,更有文化味,而且花钱很少,又符合节约俭朴的原则。
我想通过篆刻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使篆刻艺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并拥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使更多人感兴趣,使我国创始的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艺术焕发青春的活力,成为大众的文化艺术,让篆刻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字、中华文化、世界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九世纪德国有一位音乐家门德尔松,他创作过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叫《乘着歌声的翅膀》,一直流传于全世界。在我看来,篆刻推广也可以叫做“乘着篆刻的翅膀”,就是用篆刻推广创新的形式,让篆刻艺术真正飞向大众,让人们了解篆刻艺术,爱好篆刻艺术,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我们还要“乘着篆刻的翅膀”,让篆刻艺术随着中国优秀文化飞向全世界。
二○一三年九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