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条新闻

开学季已然变成“烧钱季”
商家开心,家长无奈

发布时间:2013-08-26 07:5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学临近电子学习机热销 王呈 摄
 

        金山网讯 再过些日子就到学校开学的时候了,不同于伤感的毕业季,每到开学时,学生的脸上总会洋溢着一份期待。

        在这个被商家称为金九银十的消费旺季里,和秋老虎一样凶猛的开学消费热度将很快蒸发掉家长们的荷包。在商家喜于“开学经济”火爆的背后,却是家长的无奈。

        本报记者 俞佳融

        现状 不同的教育阶段,同样的烧钱

        幼儿园

        俗话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以为上幼儿园就可以省钱。

        今年刚刚将三岁孩子送入幼儿园的贾先生就深有体会,他算了这样一笔账,“孩子上学保教费1500元一个月,伙食费每月500元,为了方便孩子在学校换衣服,他又花了1000元买了几身新衣服,再加上玩具文具还有零食,学还没上已经4000元钱扔进去了。”贾先生说自己和妻子都是上班不久的年轻人,收入本就不高,再加上房贷、汽油费和平时的吃穿开销,这4000元钱还是在父母的支持下才凑齐的,想想孩子以后的教育支出,贾先生顿时觉得压力不小。

        小学

        进入小学就进入了义务教育阶段,可义务教育不等于免费教育,把花的钱算一算着实不少。

        王女士的孩子今年就要上小学了,这让他们一家人没少忙活,为了让孩子上重点小学,在交了近3万块钱择校费后才得以录取,而文具校服等各种支出,又掏出了近1500元。

        和王女士不同,赵先生的孩子上小学没有交择校费,但是他的教育投入同样不少。因为孩子活泼好动,对于许多新鲜事物都感兴趣,于是赵先生给孩子报了轮滑和跆拳道兴趣班,一学期下来兴趣班就花费了他6000元,每到休息日,工作了一周的他还要像赶场子似的带着孩子穿梭在各个兴趣特长班之间,无奈的他说,“为了孩子苦点、累点也值了。”

        中学

        到了中学阶段,学校收费倒是没有什么,但是一些课外的花费也成了刚性支出。

        正在新华书店为即将上高三的孩子买辅导书的冯先生,在高考压力面前,显得比孩子还焦急,他说,“为了提高孩子成绩,课外辅导书,习题集,请一些退休老教师的辅导费,还有什么辅导光盘,励志讲座,营养品,这些一年加起来就得大几千。”当问他这样做有必要吗?他说别的家长都这么做,如果是孩子学不进倒也算了,但如果是自己没有尽力会觉得亏欠孩子的。

        大学

        大学无疑是最烧钱的学习阶段,动辄几千甚至上万的学费只能算是入门级别。

        在京东等购物网站上,“开学总动员”等开学促销活动正在火热进行,马上就要上大学的小苏说,手机、相机、笔记本是标配,再加个平板电脑、MP3什么的那就更好了,当然如果这些装备中有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那才算赢在起跑线上”。“再苦不能苦孩子,在穷不能穷教育”,如今几乎被每一个大学生的家长践行着。

        声音 教育是部分家庭最大的支出

        家长

        吴先生是大港的普通市民,妻子是饭店的领班,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加起来5000元左右。

        去年儿子考上大学,夫妻两人在高兴之余也有一丝担心,孩子去外地吃喝拉撒,交通费、学费哪样不要钱啊?于是吴先生和妻子在接到孩子入学通知书的时候就更加的省吃俭用,加上家里的一点积蓄,硬是给孩子买了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两口子回家一盘算,孩子开学花掉15000元,这相当于他们三个月的收入。

        老吴说自己吃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花再多的钱也要供孩子上完大学,同时他坦言,看到孩子的大学同学都买了数码产品,为了不让孩子自卑,他就是借钱也不会让儿子落后于别人。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20位父母,对于孩子上学是否烧钱这一问题,有15人表示相当费钱,更有12位父母直接表示教育是目前家里面最大的支出。

        当被问到是否会考虑适当缩减教育开支时,有超过半数的家长表示不会,当问到在孩子上大学时是否会鼓励他勤工俭学?只有6位父母表示会同意。

        商家

        记者在各大商家特别是数码产品卖场看到了各类针对学生的优惠活动,在现场许多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挑选心仪的产品。镇江苏宁市场部负责人沈磊表示,每年到了开学前这一个月都会是数码产品的销售高峰,所以为了吸引学生客户,卖场总会推出各种活动。当问到购买数码产品是否会增加家长的压力时?沈磊说每家就一个孩子,压力再大也会满足,基本都是孩子来挑家长付钱。

        老师

        邹老师是江苏大学的一名辅导员,当问他如何看待开学季变烧钱季时,他表示,看着许多新生拿着四五千的手机,上万的笔记本电脑,深知赚钱不易的自己有说不出来的滋味。勤俭节约当然应该提倡,但是提倡并不是“强制”,只要在学生自身家庭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学校当然也不会干涉学生的消费。

        怀念 那些上学不用烧钱的年代

        60后

        今年50岁的赵女士是一位标准的60后,她说自己上学时的经历压根就没有和烧钱联系起来,她回忆那时候一般人也就是读个小学初中,学费需要两三块钱,家里面困难的孩子可以不交,但一块五的书费是不能少的。那时候,一块五也是笔不小的开支,但除了书费就不会有别的开销了。

        赵女士回忆说,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每个孩子在放学后经常要参与到公社的劳动中去,根本没有时间去攀比消费。那时候上大学几乎是种奢望,大学生都是国家的精英,因此那时的工农兵大学生上学是免学费的,甚至学校还发钱。

        70后

        赵女士的侄子赵先生是一名70后,他说,当时他们是公费入学,没有学费,只是交200元/月的伙食费。

        他当年去成都上学是自己背着行李,坐了21个小时的火车才来到学校,生活用品也就是买了洗脸盆、饭盒,暖壶都舍不得买。

        至于通讯工具、电子产品就更不用想了,平时和家里联系就是排队打公用电话。算一算,总花费也就是几百块钱。

        相关新闻

        新生必答题,带什么去上学?

        准大学生和出国留学生全副武装

        而来华留学生却轻松出行

        还在假期里的学生族已经在为新学期做着准备,有着灵敏商业嗅觉的商家也已经开始了针对学生的卖力促销。对于一些即将到新环境中展开全新学习之旅的年轻人,到底在准备些什么呢?准大学生和出国留学生全副武装,而来华留学生却轻松出行,这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

        准大学生:数码装备全副武装

        今年考上苏州大学的小苏8月底就要开学了,第一次远离家乡的他对即将展开的一段全新人生十分憧憬,也正积极准备着许多上学用品。他所列的开学装备清单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和相机,几乎清一色都是数码产品。“有的同学高一就有笔记本电脑了,我现在买已经算晚了。再买台式机的话,要被人笑话的。”

        对于要购买物品的品牌和价位,他不仅听取了家人的意见,还做了充分的调查,这位90后准大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相机是今年高考结束后舅舅送给我的索尼微单,不需要再买了,父亲建议我手机买苹果的iphone,因为他也是苹果iphone,到时候我们FACE TIME(苹果设备内置的视频通话软件)比较方便,至于电脑,我的想法是一定要买笔记本,在网上咨询了学长,他们说笔记本电脑以后带到图书馆写作业会比较方便。”同时,他也有这个年纪爱玩的心态,“电脑的配置要相对高一些,我偶尔也要玩玩游戏”。

        据镇江苏宁市场部负责人沈磊表示,今年学生族选购产品先看品牌再看价格,电脑多为华硕、宏基、联想等国产品牌,均价4000元左右,手机则大都选择三星与苹果,平均价位3500元左右。

        出国留学生:生活用品面面俱到

        在开学前两个星期才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小许难掩兴奋之情,而他手中正是新加坡著名学府南洋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异国生活,他开始有了些许担忧,“虽然在雅思考试中解脱了,但英语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之一,现在要面对的是实打实的口语英语了”。在他的装备清单中,英语书籍与专业书籍占了一大部分,“为了看得懂那边的教材,还要把中文版的带过去,避免以后学起来太吃力”。

        除了学习用品,另一个包装得十分结实的行李里竟然都是一些平常在中国习以为常的生活用品。他解释,“国外剪头发什么的挺贵的,我就在网上买了把电推剪,到时候和朋友互相剪一剪就可以了。听说那里的普通药品售价相当高,这些感冒药、清凉油、花露水、创可贴、云南白药我就多备着点以防不时之需。”之前去过东南亚旅游的小许吃不惯东南亚菜系,“我特别买了一个小型的电饭锅,到时候可以自己熬点粥做点简单的东西吃。”另外,小许说最割舍不下的镇江味道就是醋味了,“蟹醋是我的最爱,那里海鲜虽然很新鲜,但是做法和吃法却和我们不同,所以我带几瓶醋去,到时候不管什么海鲜,只要简单清蒸,配上这蟹醋简直无敌了”。

        来华留学生:轻松出行只为求学

        在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的摩西,是一名来自非洲马拉维的20岁小伙子。

        只身来到中国求学的他,带过来的行李就更简单了,只有衣服和书籍。书大多是与他专业相关的地质学书籍,衣服也都是日常穿着。由于他的祖国马拉维位于热带地区,因此他带过来的衣服还只是清凉的夏装。他表示,自己是来学习的,只带了衣服和书籍,其他东西在中国都可以买到,所以就尽量简单了。

        江苏大学“牵手走世界”项目的志愿者汤晓敏在这个项目中接触了不少在华留学生,她说,“我认识的留学生基本行李不多,平时学习很认真。”她发现“很少留学生使用高级手机,很多人使用的还是诺基亚老款手机”。

        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崔勇博士目前在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担任留学研究生主管,他坦言,这些中外学生的差异未必是全部学生的写照,但也确实是存在的现象。

        从家长身边的高中生到异乡求学的大学生,从祖国温暖怀抱到海外陌生环境的出国留学生,从非洲大草原到长江之滨的来华留学生,他们都将展开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但是纵观他们的装备清单,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

        崔博士希望各位学生不要忘记,学习才是这段旅程开始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目的,真正的开学装备到底是什么,是学生们新学期的第一道必答题。

        (俞佳融)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唐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