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6例全心心脏移植,占全国同手术半壁江山昨天他们相聚,将享受医院提供的免费体检
即将迎来40岁生日的小钱,回到工作岗位将近6年。三班倒的工作并没有让他觉得有太多不适。如果不是衣领下透出的那条长长的疤痕,很难想象这个皮肤黝黑但气色红润的中年汉子,在2006年做过一次“换心”手术——2006年2月28日,等待了数月后,小钱终于申请到了一个合适供体,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接受了“全心心脏移植术”。
手术很成功。几年后,这位“原先根本没考虑过要孩子”的人,现在已经有了一个15个月大的女儿。
从小钱开始,又有5位患者因为同样的严重心肌扩张病症,接受了同一手术。昨天,这6位“换心”人与另一位还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心肺联合移植”术后患者相聚在一起,准备接受医院为他们提供的体检。平均每人需总花费超万元的体检,所有自费部分都由医院承担。
“除了接受心肺联合移植术的小周,另外6个人在中国医学史上其实很有‘地位’。”为这7位患者实施手术的著名专家、市一院心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陈锁成坐在他们对面,翻开记得满满的笔记本,一脸欣慰的笑容:“到目前为止,全国一共成功实施过12例全心心脏移植术,我们医院就占了一半。而且我们实施过的3例心肺联合移植术,也都取得了成功。”
58岁的廖先生,2011年接受了全心心脏移植手术,回忆起术前的日子,他立刻陷入了苦痛情绪,“那时候日子真是难过。我家住6楼,因为心脏病,要人扶着爬到3楼就走不动了,要不是在一院做了手术,别说现在下地干活了,估计早就埋进土里了”。
立刻,家住扬中市的65岁黄女士接过话头。“我是2006年手术的,当时我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生说‘装个起搏器再坚持几年吧,如果不装,就只有半年了’。后来听一个病友说一院或许可以解决。实话说,当时一心只想去南京、上海看,没想过在镇江治。7年的日子证明,我当时选对了。”说话间,她的眼里噙着泪花。
身边49岁的秦女士,比黄女士迟一年接受手术。当年,同样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就医的她,因为医生说了句“回去好好休息休息,想吃就吃点”,一下子瘦了几十斤,几乎掉光了头发。但昨天,这位在保险行业工作了多年的女子,一头乌黑的头发,还摸着脸打趣着说“好像长青春痘了”。如今,问到她关于治病的事,她都不忘说上一句“谁能想到,我又活了快7年呢。”
7位患者,6人全心移植。他们在过去7年中的每个点滴,都被陈锁成记在心里,回忆起患者的事,这位七旬名医如数家珍。
其实,陈锁成最高兴的,是患者都健在,而且活得挺好挺开心。最记挂的,是通过什么办法,让自己医治过的患者更好更开心的同时,让更多的患者在自己经验的积累中“少受些罪,少担些手术的风险”。
就是因为这些,从医近50年的陈锁成已经攒起了厚厚一摞笔记本,里面写满了患者的情况,手术成功之处、瑕疵所在,有哪些不足可以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弥补完善。从这些笔记本中总结出的得与失,已经转化为60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中,也已促成了30多项新技术的探索与完善。因为,陈锁成始终觉得,“患者就医都是有代价的,医生要做的不是让患者感激你,而是在不断的总结中更专业、更拔尖。如果没有病人,医生怎么成为好医生、名专家?”这样的理念,让陈锁成在患者眼中不仅是予人性命的恩人,也是关爱慈祥的老大哥、叔叔、爷爷。
在这7位患者中,有的是在南京、上海就医未果,回到镇江“试一试”的,也有几位是在陈锁成亲自登门,甚至上下楼梯看到时,再三提醒他们要及时医治的。绝大多数现在都会感慨“没想到镇江的医院也能做这么复杂、高风险的手术,而且全部成功”。
当然,也有这7位患者不知道的。
因为市一院在全心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上的成功,以及专家团队在术中、术后购置十余万元的医疗器械、进口药物不惜代价地为病人康复的态度,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国内知名的心胸外科领军专家,先后来到市一院考察学习。
他们问得最多的是“你们医院怎么能做这么多例而且都成功的?”
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因为我们始终想办法让自己更专业,让患者少吃苦。”
(记者 崔骏 通讯员 朱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