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蔡秋霖提供
金山网讯 市区82户家庭基本不在菜场、超市买菜,他们有一块位于丹徒区上会共同的“试验田”——各种当季蔬菜由当地农民精心照料,要吃什么菜可做到新鲜采摘专人配送。这种结合了绿色农业、消费监督、电子商务等在内的定制生活方式,受到都市人的追捧。
“真是好久没吃到沙瓤的西红柿了,一捏就裂开了,散发着清香,叶子上还有一些白色的绒毛,完全小时候的味道,太好吃了。”昨天中午,常先生尝到了“试验田”里产出的西红柿后,作出这样一番评价。常先生表示,口味倒在其次,蔬菜安全才是第一。这块田,他们曾实地亲眼看到,产出的蔬菜经专业仪器测定无农药残留。
为市民搭起“农田到餐桌”这个平台的是蔡秋霖。他有有机农业种植专业的留学背景,并获江大农学博士赵青松的技术支持。去年10月起,他们在丹徒区上会选中一块农场,进行土壤测试,开荒、育苗、移栽、病虫害防治,并自制植物源驱虫剂,试验种了些蔬菜,结果获得成功。值得一提的是试验田的堆肥,是经过一定的碳氮比计算,利用复合发酵菌、石灰、禽畜人粪尿、秸秆、杂草等堆制而成。
蔡秋霖还导入了监督管理机制。报名参加的4位市民既是农场蔬菜的消费者,也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员,他们不定期检查整个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环节,对不合格的农户有一票否决权。蔡秋霖还购置了价格不菲的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定期检测农户提供的样品。
“上游”是一个提供安全货源的农场,“中间”是蔡秋霖搭起的平台,“下游”则是消费者。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蔬菜的安全。慕名订菜的市民家庭越来越多,“试验田”也从当初的1亩扩大到5亩,再到如今的12亩。蔡秋霖认为他做的是这样一件事:提供技术给农户,按照标准产出市民需要的蔬菜。
市民李女士从去年10月起一直吃“试验田”的蔬菜,她的心愿很简单:吃当天、吃当地、吃放心。就冲着没有农药之类、出于放心,她才成为长期用户的。在一家学校任职的孙老师告诉记者,只有吃了试验田的菜后才知道,蔬菜原来是这个味道。比如说苋菜,虽然样子看起来不咋的,但简单一炒,比菜市场的好吃。
现在,“试验田”中的蔬菜每年可达114个品种。
(记者 翟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