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条新闻

这帧巨幅墨竹图出自苏东坡之手?
焦山碑林所藏清代“澄鉴堂石刻”疑源自“墨竹图”,碑林将建专题馆

发布时间:2013-07-26 08:0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宋代巨幅墨竹图  干光磊 摄

 
《澄鉴堂石刻》原石

 金山网讯 一帧巨幅墨竹图复制品挂在大厅右前方,其上所画竹竿由左上角偃往右下角,留白处多处有历史上的文人雅士和显要人物的题文,还有多方钤印佐证此画的不同寻常。

  昨日上午,由三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与泰国兰蓬雅集研究会主办的“新发现宋代巨幅墨竹图与焦山碑林澄鉴堂石刻之渊源”新闻发布会在镇江国宾馆举办,新闻发布的“主角”就是这幅墨竹图。

  这幅宋代巨幅墨竹图现今收藏者为泰籍华人丘达宁先生,为立轴。立轴长3.6公尺,宽1.6公尺。画心尺寸:长2.7公尺、宽1.4公尺。图画材质为麻面纸。画本身并没有任何署名,画名在竹竿之画签处。画面上的墨竹,竹竿由左上角偃往右下角。落款人数有23人,包括不同观者。印章数目为45方。画作无作者落款,目前对画作作者和作画时间有两种论述:一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文同所绘筼筜谷偃竹。二为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临绘自文同的风竹画作。文同和苏轼是好朋友,文同以绘竹而闻名,并主张动笔前“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就是成语“胸有成竹”的来历。

  新闻发布会上,画主代表黄鸿端女士首先介绍了宋代巨幅墨竹古画发现的来龙去脉以及墨竹大概内容。随后,三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王梅芳发布该画与焦山碑林澄鉴堂石刻的关系,并宣布将于明年3月在镇江举办“从文苏墨竹的再发现至焦山碑林典藏澄鉴堂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

  王梅芳还表示,我市还将在焦山碑林专门建立“文苏墨竹及澄鉴堂石刻专题馆”,陈列展示文苏墨竹相关的文物、资料与图片。

  副市长曹丽虹,国内外知名书画鉴定专家单国强、单国霖、刘一闻、岑德麟、黄鸿端、简世瑜、陶喻之以及来自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报、美术报、书法网、老九报道、书道网等全国各地专业媒体人员参加新闻发布会。

  (记者 干光磊)

  新闻延伸

  探寻文同墨竹真迹传世和澄鉴堂石刻面目之谜

  ——对于墨竹图与澄鉴堂石刻的“三问”

  墨竹图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与澄鉴堂石刻有何关系?对此进行深入探究有何必要和意义?昨日,记者在新闻发布会特意留心了这些问题,并采访有关专家。

  疑问一

  这幅宋代巨幅墨竹图是如何被发现的?

  丘达宁先生整理先人遗物时发现

  据黄鸿端女士介绍,2002年,丘达宁先生在整理先人遗物时,发现一巨幅卷轴,卷轴上有“宋苏文忠墨竹真迹”等字样,展开卷轴时,但见一纸本墨竹,或因年代久远,墨竹画心已有明显的折痕。

  细看画作中的题文,如苏轼、米芾、文彦博、程颐等多达23位,均为历史上知名的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年代最久远的题文为北宋时期。为了解先人遗物中的画作的年代与作者等,进而有了长达10多年的北宋巨幅墨竹发现与研究之旅。

  疑问二

  与澄鉴堂石刻有何密切关系?

  有助解开文同墨竹是否有真迹传世

  和澄鉴堂石刻的本原面目

  在发布新闻时,王梅芳介绍说:在焦山碑林所藏众多名碑中,除了最负盛名的大字之祖《瘗鹤铭》摩崖石刻外,另有一套清刻“澄鉴堂石刻”大有来历。

  澄鉴堂是清代南河总督张井收藏书画的斋名。张井于道光年间收得宋代文同和苏轼所画巨幅风竹各一轴,上面有宋元明清四朝74位名家的题咏,其中包括宋代的文同、苏轼、米芾、文彦博,元代吴镇、柯九思、康里巎巎,明代吴宽、李东阳、王世贞,清代张玉书、朱彝尊等大家。道光八年张井请无锡金石名家钱泳将74位名家墨迹勾勒上石,共计42石,名为“澄鉴堂石刻”。“澄鉴堂石刻”文体分诗、题、赋、跋等,书体则真、行、草、隶、篆诸体具备,风格各异、竞显风流。

  无独有偶,这幅祖传墨竹图,其上所有题跋内容及印章在澄鉴堂石刻中均能得到印证。通过石刻与画作相互印证、比较,为研究“澄鉴堂石刻”的成因、流传情况、艺术价值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进一步研究拓展的空间。

  去冬,焦山碑林将“澄鉴堂石刻”整理出版;现在,《北宋巨幅墨竹之发现——从文同苏轼到焦山碑林》一书又在台湾出版。这两辑资料的出版为海内外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珍贵的资料,为今后解开文同墨竹是否有真迹传世及澄鉴堂石刻的本原面目,会有极大的帮助。

  疑问三

  这个“探寻谜底”之举有何意义?

  可以搞清楚两者的渊源,挖掘其文化价值

  在接受采访时,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研究员单国强表示,个人觉得墨竹图与澄鉴堂石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源与流”的问题,是母本与碑刻的问题。对此探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将来进一步揭示澄鉴堂这个石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焦山碑林也挺有名气,其中的《瘗鹤铭》为什么那么有名呢,就是对它的历史文化背景已作了探究并有了相应的结论。但其他一些碑刻都没有这么来搞,还停留在很概念的很表面的层次,这次新闻发布会就开创了挖掘当地本土文化资源的先例,非常有价值。不管下一步的探究和发掘会有多大的成果,这样的思路是非常好的。

  (记者 干光磊)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