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条新闻

亲历“边界行”,坚信镇江能行

发布时间:2013-05-25 09:2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刘兰明 王鹏程 李溟

        3月26日到5月24日,60天时间,25支小分队,30名记者,以接力采访的形式相继出发,从曾被遗忘而今充满希望的新民洲开始,经高桥,一路穿扬中、丹阳、句容,最后来到江中宝岛世业洲……在镇江行政区划调整30周年之际,本报启动“走转改”特别新闻行动——“行走在镇江的边界线”,记者编辑走到了镇江边界的最远处,田间地头的最深处,用脚底板丈量了镇江边界线长度,感受镇江的沧桑巨变和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行走中,我们拣拾了许多即将消失的珍贵记忆,倾听了一个个家庭的奋斗历程,触摸到边界线乡镇、园区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更聆听到边界乡镇干部群众对未来的美好畅想,感受到了“镇江能行”的昂扬态势和坚定信心。

        无数怀念激发城市自豪

        2013年,3月26日,来自镇江报业传媒集团的7名记者,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红卫,总编辑孙肖苏带队,背上相机,带着笔记本电脑,踏上了新民洲的土地。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沿着边界线的25个乡镇(园区)行进,采访了100多人。他们中,有退伍的老兵,有年迈的知青,有教师,有工人,有在树荫下休憩的农民,有当地的“活字典”,有谋划乡镇发展的领导,有在车间巡视的企业家……在边界线的行程中,他们以讲述者的身份出现,为我们描绘了一段又一段发展变迁的故事。

        3000公里风雨兼程,我们边走边看,人们的笑脸、沿途的风景、时代的痕迹、乡村的新貌,135张图片记录下了这些画面,近10万字的系列报道将更多的场景定格在城市的历史中。

        采访中,“感谢”是我们听到的最多表达。江心洲的老知青说,感谢你们愿意倾听知青们的故事;句容经济开发区的戴江蓉说,感谢你们让我在退休前为开发区又做了些贡献;荣炳盐资源区的干部说,感谢你们将市区最南端的美丽山水推荐给广大读者和市民……

        金山网上,边界行的话题也是网友们津津乐道的焦点。网友“叶扬”对有关报道跟帖:以后带朋友逛镇江,再也不必担心没有谈资了。边界行报道就像一个资源库,让我介绍起自己的家乡都能如数家珍。“最重要的是,我现在更加热爱家乡镇江了。”

        作为一名“老镇江”,边界行的报道勾起了陈福根的许多回忆:“以前,镇江公交车的最长线路是3路车,终点站在谏壁,而现在,公交车已经开到了荣炳;以前,出了官塘桥就好像出了镇江,而现在,句容、丹阳都是咱镇江的地界……”陈福根告诉记者,这次边界行新闻行动既是一个乡情普及活动,也是对城市发展的综合性回顾,“衷心地希望镇江这条边界线能越走越长,带给我们的精彩越来越多。” 

        “赤山湖的那篇报道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介绍了风光,传递了理念,也能给现代的城市管理以启迪。”在市报刊审读员唐金波看来,“行走在镇江的边界线”打破了惯有的新闻分配方式,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历史悠久的小镇都囊括其中,记者看到的是什么、感受到的是什么,笔下呈现的就是什么,原汁原味的内容打动了读者。

        原市委书记、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永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边界行”既是对新闻行业“走转改”的生动实践,也是对城乡发展30年的立体式展现:“从地形地貌看,边界乡镇既有沿江、沿运河的特点,也有平原、丘陵地带,体现地域代表性。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各地特点都有显现。行走路线中有为人熟知的片区,也有鲜为人知的地点。”

        收获精彩还有更大期待

        此次边界行,更让参与其中的记者收获良多。每一次的奔波既是一次新闻业务的实践和作风的转变,也是对镇江未来发展一次深入的探究。

        原本以为边界是“篱笆”,是偏僻的代名词,甚至是发展的束缚,但一路走来,我们发现,边界恰恰是开放的前沿阵地,有着广泛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重要的发展要素。尽管新民洲是镇江“领地”,但新民洲人喝的是扬州水,用的是扬州电,通向外面的唯一一条陆路交通线还是在扬州的地盘上建起来的。宝华花园居民用的是南京自来水、南京天然气……边界线上的乡镇与兄弟辖市区携手发展,地域有“界”,但发展无“限”,更多的是合作共赢。

        不仅有合作共赢,更有以特制胜的生动实践。新坝、后巷、新桥这些边界线上响当当的经济重镇,发展路径各不相同,但都以特色产业取胜。即便是一些传统的农业大镇,也用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个性化的发展成就,例如句容天王镇的有机农业、花草苗木、乡村旅游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说,边界乡镇之间有什么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他们“发力边界线,聚焦特色化”,各地都坚持特色化发展理念,高桥的雪地靴、新坝的电气、荣炳的大米、世业洲的生态环境……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有的是传统积淀,有的则是无中生有创造而来。

        更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边界乡镇创造的“主流”价值精神。

        

        新坝供销员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总结出了在全省都有影响的“四千四万精神”。而面积相对较小的界牌镇却能跻身全市经济强镇之列,显示的是一种“不以地小而自弃”的自强精神。天王镇昔日最贫困的戴庄村,如今一跃而起,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全镇平均水平……这些“流淌”在边界乡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镇江精神”中最重要的内容,指引着我们创造更大成就。

        一次次亲历边界行,我们感觉到了“镇江能行”的现实基础与坚定信心。

        漫步在边界线的园区乡村,我们见证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但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遗憾,尽管有些乡村达到省级示范康居标准,但总体自然环境不如往昔,河水不够清净,村头田间垃圾随见,天空还没有小时候那么蔚蓝,“希望农村的环境更美一点”“希望农村的河水更清一点”“希望以后我的孩子还能下河捞鱼摸虾”……这既是采访对象回忆时的感叹,也是所有人的期待。

        回眸30年,回首过去,边界行采访活动绝不是为了怀念。总结经验,汲取能量,更是这次新闻行动交响乐中的重要篇章。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已经启动,更高标准的现代化正在从构想走向现实,再过20年,再过30年,边界上又会讲述什么样的故事,镇江的现代化建设会取得怎样更加辉煌的成就,对此,我们有理由期待。

        我们希望的是,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边界线上基础较好的乡镇,能够主动作为,因地制宜,优化镇村布局,发展特色小城镇,形成现代社区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模式多样、特色各异的新型乡村,率先为建设江南特色乡村作出新的贡献,为镇江建设成为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和旅游文化名城创造新的经验。

        我们还希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经济、环境与社会能够实现永续发展。

        30年,沧海桑田。30年,并不遥远,相信镇江一定能行!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张晨霞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