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时事要闻

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力量
——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

发布时间:2013-05-12 11:5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映秀的新街,游人如织;汉旺的校园,生机盎然;羌寨的农家乐,生意兴旺;北川的工业园,机声隆隆……五年前的今日,一场深重的灾难让世界记住了汶川。五年后的今天,在这片曾经山河破碎的土地上,岁月风干了泪水,阳光消融着悲伤,生命在奋斗中重新出发。

        回首汶川灾区走过的历程,令人震撼的奇迹背后,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汶川五年,一个民族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面对灾后重建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性考验”,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奋勇拼搏,19个省市几十万援建大军艰苦鏖战,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出重整山河、重塑心灵的强大力量。在不到三年时间里,汶川灾区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提前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实现了再还一个锦绣巴蜀的庄严承诺。

        汶川五年,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彰显于此。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各级政府视重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把发挥人的自主性、创造性放在第一位,铸造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与震前相比,四川全省地方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收入双双实现翻番,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更加高涨。

        汶川五年,一种制度协同整合、集成创新的优势展现于此。中国特色的对口援建,搭建起东西部优势互补的桥梁,经验的交流、观念的激荡,让汶川灾区成为中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观念更新的实验场。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与市场手段的统筹协调,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的协力配合,令国际舆论惊叹,“四川树立了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经验可以在世界推广”。

        中国力量,是精神的力量、制度的力量。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丰富了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贯穿于汶川灾后重建、发展振兴的始终,融汇于中国精神的谱系,成为激励全民族穿越灾难、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曾说,“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我们经历了灾难的创痛,更在灾难中铸就了不屈的精神,凝聚了无尽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的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挑战”,“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以顽强不屈的中国精神,搞好芦山灾后重建,实现震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这是对汶川地震五周年的最好纪念。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