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条新闻

【民生】双井路下确实曾有两口井
热心市民呼吁妥善保护 项目部表示景观设计会考虑井元素

发布时间:2013-05-08 08:3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相关新闻

        双井亦有血泪故事

        民国建立后曾有旗人投井

        对于此井由来,吴祥生的认知来自于已故邻居王敬南的讲述,“假如他活到现在,也有100多岁了,他见过双井,关于双井路,我从小到大,听他讲过不少关于这井的故事。”

        双井路在民国前还没有名字,只是一个巷子,更无所谓的道路。彼时周边百姓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到双井边上淘米洗菜。

        而在邻近的宋官营、王通事巷,包括现斜桥街附近红旗口一带,则是旗人聚居区。作为统治阶级的旗人,在清代属于标准的特权阶层。饱受旗人欺压的汉人,进入特权之地,根本不敢大声喧哗。

        1912年宣统退位,民国成立。在被视为光复的民国初年,汉人将积压已久的民族仇恨,发泄在曾经的特权阶层旗人身上。而这部分汉人主要是一些地痞、流氓无产者。从特权阶层一时之间跌落到社会底层的不少旗人,无法忍受地痞流氓的报复,最后选择这两口井投井自杀。

        而这两口井依然存在了10多年,直到1929年。1928年7月,民国江苏省政府确定镇江为江苏省会,1929年2月,民国省政府迁来镇江。这一年,伴随着不断拆除城墙、开拓造路,双井路正式兴建。建设过程中,两个井栏被取下,井口被用一块青石板盖上,从此被覆盖在地下。双井路正由此得名。

        相关链接

        古井因城建数量锐减新井多独门独院家用

        曾经,镇江街头巷尾星罗棋布散落着许多古井。古井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也见证着镇江的历史变迁。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很多古井已经消失了,现存数量不多的古井也因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水质等问题,渐渐被弃用。而在经历了近年来城市大拆大建后,许多古井更是湮没无闻。不过新井却在一些独门独院的家庭中出现。

        古井数量不到三年前的1/3

        专注于古井研究的马阿林三年前曾经遍访镇江大街小巷,记录了镇江诸多古井,并著有《古泉老井》一书。在成书的2010年,书中收录了全镇江古泉老井462口,其中市区京口区108口(在用62口,废弃10口,湮灭36口),润州区135口(在用49口,废弃39口,湮灭47口),镇江新区49口(在用28口,废弃7口,湮灭14口),丹徒区8口(在用3口,废弃1口,湮灭4口)。

        在近年来城市越发剧烈的改造强度下,除了紫金泉、中泠泉等一些名井,大部分井如今已经湮没无闻。马阿林回忆,数年之前,第一楼街所在地曾有一口井,彼时媒体也曾有所报道,是为中街井,此井据考证建于明代。尽管多方呼吁保留,但最终在第一楼街的建设过程中,此井未能保住,最终被毁,“在繁华商圈所在地,留下这一处古井,其实也是一处景点,能为城市增色不少。”据马阿林推测,依照近年来的大拆大建的态势,很多老城区已经不复存在,以3年前在用古井衡量,目前市区存在下来的古井数量应不到当年的三分之一,估计也就在50口以内。

        新井也有仅限独门独院家用

        镇江井分布如此之多,也与镇江特殊的地形不无关系。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窦启荣分析说,镇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多自然泉多,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也方便了人们凿井取水。尤其过往人们择井水而居,夏天将西瓜放在木桶中,吊在井水里,稍后开瓤吃瓜,清凉消暑。而在冬天,地下水微温,用来洗菜洗衣一点也不冰凉刺骨,古井几乎成为镇江老城区一道特有的风景线。为此他建议,可以选择年代久远的井作选择性保留,亦不失为镇江一道历史文化景观。

        马阿林也表示,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在失去了最初的实用价值后,再保留这么多井已不现实。他以位于市区梳儿巷29号的梳儿巷双井为例,此井尽管没有被毁,但井穴已被水泥封住。不过这也是无奈之举,主要是担心孩子在井旁边玩,不慎失足坠井酿成悲剧,“加上很多井很长时间不用,死水发臭,也影响周边百姓居住环境。”不过他希望,还是应该精心选择一些年代久远的井,尤其蕴含历史文化、带有历史故事的古井予以保留,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历史的活化石。

        古井消亡的今天,还有人打井吗?马阿林介绍,在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之后,现在打井的人也并非没有。比如阳光世纪花园独门独院的一些人家,就在自家庭院打井,“几千块钱打一口井,主要是方便生活。不过那已经不是用于饮水了,主要是家用,比如洗车、浇浇花草、拖拖地之类。”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