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条新闻

镇江8处文物单位新入选全国文保

发布时间:2013-05-05 09:5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3日,国家文物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市8处文物单位成功入选。这是我市入选全国文保单位最多的一次。

        “甘露寺铁塔,就位于北固山公园内,这一次甘露寺铁塔成功入选全国文保名录,作为在这里工作十多年的员工,我感到很高兴。”北固山公园副主任王智慧表示。除铁塔以外,公园内历史遗存众多,它们都是镇江悠久历史的见证。而与之有关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更给这些凝固的历史增添了魅力。例如刘备甘露寺招亲的故事对镇江市民来说已经耳熟能详,这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镇江紧靠六朝古都的南京,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从数量上来讲,在省内可列三甲。”市旅游局质量管理处处长李良武介绍,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句容宝华山的隆昌寺,作为‘律宗第一名山’,在国内乃至东南亚佛教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如何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存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掘。(记者 张兆勇)

 隆昌寺授戒 石小刚 摄

句容城上村遗址 纪晨 摄

甘露寺铁塔 石小刚 摄

铁瓮城遗址 王呈 摄

        

        它们的故事

        甘露寺铁塔

        镇江甘露寺铁塔,始建于宋代,九级八面,造型精美。原塔在明代因海啸倾塌,仅遗存有最下三层。1960年镇江文管会在修复铁塔时,在塔基三尺半处发现地宫。地宫内放置有一长方形大石函,作东西向,十面题有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4月8日“润州甘露寺重瘗舍利塔记”石刻一方。同时发现的还有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李德裕重瘗长干寺阿育舍利记”、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德裕重瘗上元县禅众寺舍利记”石刻二方。从而可以认定甘露寺塔地宫中所出土的舍利,即是《法苑珠林》卷38中所列“东晋金陵长干塔”内的释迦佛舍利。这一重大发现,对江南地区佛教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次出土的佛舍利,其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隆昌寺

        隆昌寺原名千华寺。自宝志创寺以来,已逾1500年。据《宝华山志》记载:“宝华律宗为金陵480大梵刹最上者。”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令宝华山律院住持、律师赴京放皇戒(即授御戒),宝华的名望随之日高。该院先后授戒70余期,全国僧尼均来此受戒,以为正宗。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海外。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国不少僧尼曾来此受戒。解放后,1955、1957和1992年三次举行授戒活动,受戒僧尼1000多人。隆昌寺规模宏大壮观,鼎盛时期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现存的几口大铁锅一次即可煮米千余斤。

        城上村遗址

        句容城上村遗址被选入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该书从全国众多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中,遴选了各地147项重要发现进行展示。江苏省共有3处重要新发现入编,另两处是太仓海运仓遗址,苏州志仁里。

        2008年上半年,句容市文物普查办公室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位于黄梅镇大卓城上村南的城上村遗址。该遗址面积70650平方米,经过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论证,证明是一处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现场文化堆积丰厚,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极有可能是一处重要的吴国城址。

        葛城遗址

        江苏丹阳葛城(吴文化)遗址,经勘探试掘,确认其为一座吴国城址。城址内分布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沟,城址外分布有土墩墓。遗址中出土有较丰富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等吴文化遗物。通过对出土陶器分析,可将该文化遗存分为三期:早期为西周中晚期,中期为春秋前期,晚期为春秋后期,三者之间连续无缺环。经与江、浙、皖地区同类吴文化遗存对比,可推知丹阳葛城古城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延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吴国城址。

        铁瓮城遗址

        铁瓮城,又名京(京口)城、子城。最早的、也是比较权威的记载,是南朝顾野王在《舆地志》这本书中叙述:“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630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虽然简单,但城的基本要素大致都交代清楚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将政权中心从吴(苏州)迁至京城(今镇江),是年发生赤壁之战。虽然其时孙权尚未称王,但铁瓮城实际上已具备了王城的地位和格局。清康熙帝诗中就曾以“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来形容铁瓮城的雄险。

        春城土墩墓群

        土墩墓是青铜时代江南地区独有的墓葬形式,是江南地区分布最广、保存最好、最为典型、最具土著文化特色的文化遗存。土墩墓西周至春秋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特点是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

        春城土墩墓群位于茅山镇何庄村百培山一带,地处低丘土岗的百培山,海拔在20-30余米之间,呈老虎爪形四面延伸,土墩多为小型,墩高1.5-2.5米,底径12-20米;处于居中位置的少数土墩规模稍大,墩高约3-4米,底径约18-25米。墓群可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间单元,其中,居南北两端的3座规模较大,墩高约6-8米,底径约30-40米。靠近杨家棚村北的1座土墩规模最大,约10米,底径约50米。

        春城土墩墓群包括百培山土墩墓群、杨家棚土墩墓群、二圣土墩墓群,共有大、中、小型土墩墓112座。

        烟墩山墓地

        烟墩山墓地,位于大港五峰山长江之滨,相传古代曾在此山设烽火台,故而得名。该山又名四墩山,山顶上原有土墩四座,经考古发掘,确定两墩为土墩墓葬,另两墩早年已被夷平。是古墓葬的帝王陵寝,年代是西周。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6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4年6月,大港一村民在山上耕地时发现青铜器12件,后上交江苏省文化、文物管理部门。同年10月,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邀请南京博物院、华东文物工作队组成调查小组,对出土铜器地点进行勘查和考古发掘,又掘得铜鼎、车马器、玉和原始瓷豆等。这组铜器中,最有价值的是宜侯夨簋。它底部有12行铭文,计126字,能辨认出的有118字。

        1956年,经郭沫若、唐兰等著名考古专家考证认为:“宜”是地名,“侯”是封号,“夨”是人名,指吴国群主仲雍的曾孙吴国第五尧国事周章,“簋”是指圆口两耳的器具。宜侯夨簋铭文,既记载了周康王时的大封典,也记录了宜地的历史。它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是镇江最早的历史文献,有力地证明了镇江最早的地名叫“宜”,“宜”就是指古代镇江新区及附近一带。它和烟墩山遗址一起,复活了古书上所记载的吴国史料,为西周初年井田制和奴隶制之佐证,证明镇江有3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史。(整理 张兆勇)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张兆勇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