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第一天,镇江栗子山公墓迎来祭扫高峰。一束鲜花表达一份哀思。当天前往栗子山公墓祭扫的市民约6万人。王呈 摄
金山网讯 清明日,古城镇江云淡风轻,市民祭扫也进入最高峰。昨天市区栗子山公墓,迎来近6万扫墓市民。相对过去,近年一道祭扫新风景日益显现:曾经只受年轻人推崇的鲜花祭奠,如今越来越为中老年人接受,鲜花俨然已是扫墓必需品。
昨天上午9时许,栗子山公墓前的官塘桥路虽然正在改造,但是路边停放的私家车已经延绵数百米。慢车道上,路边摊一个接着一个,从三里岗公交站台一直排到墓区门口。这些摊点销售的最主要商品是鲜花:白菊、黄菊以及红色的非洲菊。
“一束菊花3枝,包装好,一共10块钱。”从官塘桥路转向墓区的拐角处,一个路边摊格外繁忙,陈姓老板一边吆喝一边收钱做生意。很多原本空着双手的市民在他的摊位前驻足,随后带着一束菊花离去。记者来到墓区入口处看到,除了会带少量水果、点心等供品外,几乎所有扫墓市民人手一束鲜花,墓园里仿佛成了花的海洋。
路边摊的生意,通常会搭准清明祭扫风俗的脉搏。陈老板说,早些年扫墓,只有年轻人喜欢带束鲜花,这两年中老年人上坟鲜花也成为必备。此长彼消的是纸钱。“以前清明我们摆摊,主要是卖香烛纸钱,现在主要卖花。扫墓的人即便买纸钱,也只买一点意思一下。”
墓区的福承塔内,供奉着超过万名逝者的骨灰。记者看到,一排排灵位前,无一例外摆放着鲜花。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塔内严禁任何明火,献花是最好的祭奠方式。由于不允许在灵位前焚烧纸钱,近几年来此祭扫的市民带纸钱的也越来越少。“改变殡葬方式,可以带动文明祭扫。”
我市一位民俗专家表示,清明扫墓是我国的重要民俗,而民俗往往注重“仪式感”。过去的烧纸钱是一种仪式,如今用“献花的仪式”取而代之,既移风易俗更加文明,又保持了清明的文化内核。
(左雯 梁和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