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条新闻

行善60年,91岁老人病了众人帮
市民纷纷探视 省、市慈善总会特事特办资助

发布时间:2013-03-26 08:0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行善60年,91岁老人病了众人帮市民纷纷探视省、市慈善总会特事特办资助

        金山网讯 今年91岁的丹阳老人姜听听在行善的路上行走了60年。一次骨折之后,这位几乎倾其所有行善的老人竟然支付不起治疗费用,被一家医院拒收后又被另一家医院收下。这件事引起了多方关注,爱的暖流正在回流到老人的身边。

        昨天,江苏省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张伟新女士专程从南京赶到丹阳市中医院,探望这位一直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爱心老人,镇江市慈善总会副会长许能斌、副会长石耘也同时出发,赴丹阳探望老者(如图 甘培华 摄)。省、市慈善总会对这位慈善老人特事特办,分别赠送救助金三万元和两万元,加上丹阳市慈善部门的六千元,这些资金能保证老人顺利完成治疗,以及后期恢复。

        之前,丹阳的民政、慈善部门还有市民陆续到医院看望姜听听老人,送去了花篮、水果及慰问金。

        60年行善,满墙奖状却一家清贫

        今年91岁的姜听听,曾有过骄人的人生经历。他是1951年2月的第二批抗美援朝老兵,1953年转为内蒙古铁道兵,1956年转战北大荒,一待就是8年。1964年,姜听听回到丹阳,下放到蒋墅工作;1974年调到丹阳党校从事后勤工作。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姜听听就开始扶贫帮困,奉献他人。六十多年了,从不间断。自部队转业后,他向有关部门捐款累计达10多万元。这些数字就像一串串闪光的人生足迹:丹阳修复总前委旧址,捐款800元;翻建革命历史陈列馆,捐款800元;河南发生水灾,向灾区人民捐款1500元;新建丹阳市民广场,捐款1000元;2003年至2012年,每年向慈善总会捐款3000元;2008年,向四川灾区人民捐款1000元;前不久,他还向云南地震灾区捐款3000元……

        他获得过2011年“江苏省慈善奖”,2012年11月他获得了镇江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镇江慈善奖”之“最具爱心捐赠个人”称号。但是他和家人却过着清贫的日子。“生活要低标准”是他经常说的话。在丹阳大定船社区河滨新村,姜听听的家简陋至极,墙上却挂满了奖状。

        家人担心治疗费,他为没捐款遗憾

        2月27日,姜老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摔倒。“我以前也摔过,没什么大碍,那天摔了当时也不怎么疼,就自己推着自行车回家了。”姜听听第二天自己买了膏药,疼痛一时间有所缓解,但后来越来越疼。到了第五天,儿媳发现老人家走路十分吃力,赶紧把老人送到医院,这才诊断出股骨颈骨折。

        从2月底开始,姜老就决定在将要到来的“雷锋日”再次捐款。骨折让他不得不缺席捐款活动。当家人为治疗费用发愁的时候,姜老遗憾的却是捐款计划的中断。

        治疗费用确实是最大的问题。老人平时的工资都捐掉了,没有足够的钱住院。姜听听就诊的第一家医院,因为家属拿不出几千元钱的住院费和三万多元的手术费,治疗被停止。姜听听老伴透露,姜老平时只顾着捐款助人,从不积蓄。入院时,他的工资卡里只有最近一个月的工资。

        “这样的好人不能及时救治,就太寒心了”

        3月16日下午,姜听听被送到丹阳市中医院住院治疗。医院骨科的秦主任得知一家人的困难情况,当即答应“先住院,费用再想办法”。即使到了这个时候,做完检查的姜老还坚持回家保守治疗。儿子、儿媳坚持把老人送回了医院。

        秦主任向院领导反映情况后安排姜老在医院住下,并于3月18日施行手术。他说:“听说这是一个几十年都在做善事的好人,我们不希望好人遇到困难却没有人肯帮一把,就先安排了住院。至于费用,老人有医疗保险,事后可以报销一部分。在这之前,院方先想办法!” 秦主任说,像姜老先生这样,一辈子都在做好事,为慈善事业作贡献的人,如果最后由于差钱而耽误救治,那就太让人寒心了。

        手术很成功,目前姜听听老人状态良好,据院方表示恢复顺利的话一周可下床。而医疗费已经产生3万余元。

        这条助人的路,他还会走下去

        姜听听和老伴都是普通退休工人,平时无私奉献,自己和家人却过着清贫的日子。

        儿媳下岗多年,靠打零工维持家庭开支。姜听听却非常乐观。据粗略统计,他在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捐掉了三分之二的工资。老人相信一个道理,只要自己仍健在,就要无悔于奉献他人,就要在这条助人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目前,省、市慈善总会已经与丹阳市中医院进行了沟通,感谢院方给予爱心老人精心治疗和关照。

        姜听听老人则说:“贫苦困难的人很多,一定要尽自己一份力去帮助别人,我将一直在这条助人的路上走下去。”(朱秋所 竺捷)

相关新闻:

场地干净了,锻炼的人开心了

义务扫地十几年的老杨更开心

        坐落在广东山庄小区的阳彭山公园,是小区及周边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被人们称为“后花园”。虽然没有专门的保洁员,但这个面积大约500平方米的山顶平台,地面总是干干净净。

        问起来,常来锻炼的人会自豪地说:一群热心人自发承担了公园的打扫与维护。笤帚这根“接力棒”现在在老杨手里,他这一扫,就是十多年。

        上山保洁,一干就是十多年

        老杨大名杨林生,是位中等身材的壮实男子。今年65岁,他已经退休在家多年。

        问起老杨何时开始打扫的,恐怕没人能说出具体的时间。不过,很多锻炼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至少有十一二年的时间了。

        范奶奶是锻炼队伍中的一名老成员。昨天上午8点,老杨在山顶挥舞着手里的扫帚清扫台阶边的地面时,她正享受着整洁环境下锻炼的乐趣。

        范奶奶说,阳彭山顶原先杂草丛生,可供锻炼的场地不多。随着山顶道砖的铺设,锻炼的场地不停向外扩展。从一个近百平方米的小平台,变成了如今上下两层的大平台。每天锻炼的人有四五十人,天热时,山上更是热闹。

        从最初的整治改造开始,上山锻炼的人就形成了默契,总有人将地面打扫干净。

        “原先有个老顾扫地,我们每个人象征性地给他一块钱,他自己买扫帚与簸箕,后来有一位姓曹的老人也打扫过。”

        范奶奶的记忆里,老杨一开始在小平台上扫地,领域有限。可能是年龄大了的缘故,老顾与老曹渐渐不再打扫了,老杨便将整个平台承包了下来。

        除了雨雪天,老杨几乎每天四五点钟就会出现在山顶,将落叶与断枝扫到草丛里。由于山上没有垃圾箱,对于清理出的动物粪便、塑料袋等垃圾,他会集中在一起,等锻炼结束,再扔进山下的垃圾箱里。

        热心、细心,老杨让大家更融洽

        范奶奶将老杨称为“外来户”。因为后者原先在镇江市第二中学锻炼,后来转到了阳彭山公园。他还带来了一群锻炼的人。老杨除了清扫平台,还免费教太极拳。

        老杨的热心,得到了一帮锻炼者的肯定。打羽毛球的潘鸿生说,虽然其他人偶尔也会打扫,但每天坚持打扫的只有老杨。“他是先扫地,再打拳,一丝不苟。”潘鸿生觉得,老杨能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下来,实在难能可贵。

        相处中,潘鸿生等人发现了老杨更多的“特殊”之处。一些小小的举动,让经常锻炼的人更加融洽。

        健身居民魏振麟告诉记者,老杨很细心。有位经常来玩的空巢老人刘师傅,闲聊中告诉老杨自己的生日,老杨悄悄记在了心里。去年,刘老80岁了,老杨将为刘老办酒祝寿的想法向大伙透露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去年10月,来锻炼的人每人掏了50元,在市区一家酒楼办了4桌“自助酒会”,给老人过了一个不一样的生日。

        老杨的工作要更忙了

        面对众人的夸赞,老杨显得很不好意思。他说,经过打扫,山顶的环境好了,锻炼的人身体才能更加健康。他说,扫地也是很好的锻炼。好的环境还能让更多的人自觉起来:“有人过意不去,就不会随地乱扔东西了,现在地上的杂物已经少了很多。”

        记者了解到,老杨所在的团队将成立一个健身站点,老杨当副站长,活动人数有32人。初衷是让上山锻炼的人减少矛盾,互帮互助。这意味着老杨的事情更多了。

        站长张晓华说,在老杨为刘老办了“自助酒会”后,成立这个小组织就有了更好的意义。“我们能更好地分配活动场地,教授人们健身方法。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站点,里面的成员互相关心,邻里之间更加融洽了。”(陈路)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