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条新闻

江心洲菜农又陷“芦蒿之痛”

发布时间:2013-02-25 08:3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2011年4月24日本报有关“莴苣事件”报道截图。

 

江心洲作为我市地产蔬菜的主要产区,历来是很多市民、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关乎市民的“菜篮子”工程,还关乎当地菜农的增收大计。去年,菜场芦蒿30元一斤,点燃当地菜农种植热情,可今年,芦蒿价格却跌至5-8元一斤。当年的“莴苣事件”人们记忆犹新,难道如今菜农又陷“芦蒿之痛”?

  记者调查  

  芦蒿价格贱 直指“种植怪圈”

  去年1月28日,也就是临近春节前的时候,我市一家餐饮企业的资深采购员在菜场上转了一圈,发现芦蒿竟卖到了30元一斤,于是他在网上“吐槽”,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跟帖热议。

  江心洲作为我市地产芦蒿的主要产区,这样一种价格也是破天荒的,可惜的是,当时江心洲的菜农种植量不多,直接引发了这一价格趋势。当时,我市各大菜场里芦蒿30元一斤,在江心洲批发芦蒿最低价也达到了22元一斤。

  这种态势,直接引发了江心洲菜农大量种植芦蒿,而种植的结果是,今年的价格又回落到了农户的心理承受线以下,现在江心洲芦蒿的价格基本与春节前持平,在菜场里卖到5-8元一斤,而江心洲的批发价格也回落到3元一斤。

  产量少了,价格就上去了;产量上去了,价格又回落了,江心洲的菜农似乎很难走出这一怪圈。

  在江心洲,有一种蔬菜的种植走出了这种困境,那就是小黄瓜。8年前,小黄瓜也是在这样的价格怪圈内徘徊,一家一户的种植,每年看天吃饭,像赌运气一样。江心洲的农民产销协会看到这种情况后,主动牵线,将一家一户打包,整体与恒顺企业对接,现在每年未种植前,产销协会就与恒顺公司商谈,定下一年的产量、质量、标准、价格,再分包给各农户,依托这样一种运行机制,保证了小黄瓜的收购价连续八年持续递增。

  但面对芦蒿,江心洲生态农业园区一位人士坦言,这个市场太大了,如果要采取这一模式,统筹的层面至少要在市级,才会起到一定效果。至少在目前,条件还不具备。

  专家观点  

  不能赌运气 需要“抵抗风险”

  难道像种芦蒿这样,菜农每年种菜,只有“猜灯谜”,“望天收”吗?其实不然。这些年,江心洲生态农业园也作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以破解这一怪圈。

  2011年4月底,江心洲的莴苣出现滞销,江心洲网友在一论坛上发帖,“替七旬的奶奶卖莴苣”,引发媒体关注。此后,江心洲更多莴苣销售困难的信息被网友披露出来。后经《京江晚报》、《扬子晚报》等媒体报道,短短一个星期 ,滞销的4000吨莴苣全部卖完。而去年,由于调控得当,江心洲的菜农并没有为莴苣销售犯愁。

  江心洲生态农业园区副主任吴顺山介绍:如果单一种植莴苣,1200亩莴苣会形成集中上市,价格就容易被冲击,前年1亩田只卖到1000元,成本就要1200元,本钱都收不回来,而去年调整了产业结构,将单一品种向多品种方向发展,一亩田莴苣平均收益达到了3028元。

  这应该算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调控案例了。

  同样,针对芦蒿的种植困境,吴顺山也建议菜农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作为多年的经验,他送给菜农两句话:“蚀本的东西不能丢,挣钱的买卖不能跟。”因为,往往第二年,就是打翻身牌的时候,而这个机会的把握与否,除了依靠园区部门的宏观指导外,菜农自身的市场意识与判断力也很重要。

  如何“解痛”?这里支上两招

  第1 招  依托地产蔬菜知名度“抱团”

  江心洲素以“滩八样”闻名,这是指江滩上的芦蒿、马兰头、野生水芹、花柴笋、枸杞、野茭白、荠菜、菊花脑等,凭借岛上“净水、净气、净土”的自然环境条件,所生产的“滩八样”蔬菜已成为镇江地区乃至沪宁线城市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农产品。“滩八样”里,就有一样是芦蒿。

  今年春节前的“滩八样”销售如何?与往年一样,今年的“滩八样”也是净菜形式,采取礼品盒包装,每盒售价达到了168元,春节前总共销售掉3000多箱,销售数量与往年持平,仅仅这一笔,销售额就超过了50万元。应该说,捆在“滩八样”里的芦蒿,还是卖出了高价。而这些芦蒿,很多就是当地菜农供应的。

  扩大地产蔬菜知名度,增加净菜输出规模,可能是解决芦蒿困境的一个渠道。

  第2 招  依托本土知名蔬菜公司直销

  同样,依托本土较知名的蔬菜公司,也是当地蔬菜种植户的一个好选择,江苏润清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江心洲最大的蔬菜公司,成立于两年前的这家公司已注册了“四季润清”品牌,而且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已拥有4个蔬菜直销点,今年他们的目标就是进驻市区所有菜场,让全市老百姓都能吃上他们的直供菜。

  润清生态科技公司门口,还挂着一块牌子——丹徒区润江蔬果专业合作社,与往年一样,今年春节前,公司也包装了一批净菜上市,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芦蒿,他们以较高的价格向农户收购了一大批蔬菜,直接缓解了菜农的卖菜难问题。

  利好消息  

  5000亩“永久性菜地”将落户江心洲

  类似芦蒿这样的种植困境,解决得好不好,事关江心洲菜农的增收大计。

  在江心洲,记者采访了五套村村民黄万珍,今年56岁的她家里约有3亩地,1亩地种小麦,一年收千斤左右。还有一亩多种油菜,自家榨油吃,还有一些小菜地,在自给自足之外,就是外卖。此外,她的收入就是在外打工。她目前在一家生态种植企业打工,每月工资在1500-2000元。目前,她家也没有被村里利用的流转土地。

  与黄万珍一样,很多江心洲菜农的种菜规模都不大,如何提升这些蔬菜散户的收入空间,现在摆上了江心洲园区的议事日程。而最新的消息表明,今年省里将把5000亩永久性菜地建在这里,这无疑对当地菜农是个利好消息。

  这5000亩菜地可不是平常菜地,这将是江心洲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菜地:永久性大棚、喷滴灌、防虫网、遮阳网,部分还要建温室,准确地说,这样的高规格菜地目前在江心洲上还没有,而每亩的设施投入费用将高达1万元,采取的是省、地方政府、农户分摊投资的办法。

  江心洲生态农业园区分管农业的吴镇长表示,这样难得的机遇,对江心洲的农业发展而言,可以说是一针强心剂,而对大量的散户菜农而言,也为实现他们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空间。

  “最重要的是,只有设施农业上去了,规模上去了,控制、管理才能跟上,蔬菜的质量才能最终控制住,效益也才能出来,而不是流于一家一户的种植,而这一切,才是所有效益的最终源头。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最大化地管控蔬菜品种的种植与销售,为菜农们带来最大的可持续性收益。”(陈声秦  竺捷)

  说上几句  

  此“痛”,可以休矣!

  文吾

  犹忆当年的“莴苣事件”,如今,这一事件的发生地江心洲,却又面临着“芦蒿之痛”,读来令人心情沉重。

  市场是只无情的手,在市场面前,任何的同情,或是眼泪,都是那么苍白无力。忙碌了一年,原本希望能有个好收成,但如今却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菜农失落的心情,我们完全能够体味。或许,我们可以再像当年买莴苣那样,发起爱心活动,帮上他们一把;或许,这次的“芦蒿之痛”很快就会平息,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是,同样事件的循环上演,又怎能不让人深思?

  诚然,此类事件并不仅仅在江心洲一个地方出现,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情况。什么蔬菜俏销,农民便会一窝蜂去种植,产量大幅提升了,市场需求没有增长,到了来年,一年的热情与希望被浇灭,“心忧价贱”自然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

  芦蒿俏销,菜农关注,这原本无可厚非,而且这种密切关注市场动向的意识,值得提倡。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市场意味着风险,只要你是在生产。市场需要有序,无序的生产,最终只能在市场的浪潮中迷航。

  要想避免此类事件一再发生,各级政府加强引导和指导十分必要。一方面,需要加强菜农市场意识的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市场的风险,提升自我规避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当地菜农的种植品种进行必要的规划,指导种植,让辛苦了一季的农民,来年能够有个乐呵呵的收成。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万嘉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