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条新闻

一样的过年 不一样的年俗

发布时间:2013-02-11 09:3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公园游人如潮。 王呈 摄

                               市民驻足观看浇糖画。 王呈 摄 

                             百岁老人朱连连喜过春节。张辉 摄 

                              舞龙表演异常热闹。 季翔 谈玥 摄

  瑞雪兆丰年,艳阳耀大地。满天飞舞的烟花爆竹声中,我们除旧岁迎新年。尽管是一样的喜庆,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同样在镇江的版图上,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年俗。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趣味年俗故事深深烙印在记忆中,有些春节元素已经渐行渐远,而更有些传统的春节年俗亘古不变,那就是年味中最浓的亲情。

最炫年俗style之市区篇

每道菜都有“讲究” 金山烧香成初一惯例

“宝贝们,来拿压岁钱啦!”除夕夜,在解放路430号小区里一户市民家中,89岁高龄的苏秀蓉老太太拿着3个红包,逗着几个重孙。“压岁钱必须除夕夜发,孩子们把压岁钱压在枕头下过年,这才叫‘压岁’。”只见3个孩子乖乖走过来,毕恭毕敬地朝“老祖”鞠了个躬,然后开心拿着压岁钱蹦跳着走开了。

“开饭咯!”随着苏老太太大儿媳的一声招呼,原本在看电视、聊天、吃瓜子、玩游戏的家人们纷纷“行动”起来,端菜的、搬凳子的、拿碗筷的、倒酒水的,热热闹闹。“春联贴了没有?”苏老太问,听到小儿子说下午就贴好的回答后,她才放心地落座。“按照镇江的风俗,我们家都是除夕这天的中午敬祖,在家供上贡品,上香磕头,然后再烧些纸钱,祈求来年全家健康顺利。”苏秀蓉的大儿媳金文乐呵呵地说。

水芹菜炒百叶、青菜炒豆腐、清炒豌豆苗、清蒸鲑鱼、红烧带鱼……吃饭间,苏秀蓉不断向晚辈说着每道菜的“讲究”:水芹菜象征着路路通,青菜豆腐能保平安、豌豆苗也象征着平安,鲑鱼是富贵有余,而带鱼则是代代有余,都是老传统,必须吃的。

大年初一,薄薄的晨雾中,响亮又喜庆的爆竹声把正在酣睡的彤彤吵醒了。5岁的彤彤是苏秀蓉的重外孙女,起床后她立即给家里每个人拜年,“老祖新年快乐、爷爷奶奶新年快乐、爸爸妈妈新年快乐……”稚嫩清脆的声音,在热闹的爆竹声中,格外悦耳。

全家人互相祝福后,电话、短信、微信拜年开始轮番上阵。随后,“隆重”的新年早餐开始了。“初一早饭要有红枣、莲子、汤圆,希望家里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苏秀蓉大女儿周小华说,现在过年虽然也还算热闹,但远不及十多年前,那时经常去乡下的亲戚家过年、拜年,“乡下很有过年的氛围,孩子们也乐得去村里亲戚家‘讨年货’,现在虽然通讯发达了,但城里除了团圆饭和爆竹声,似乎少了些年味。”

她说,以前,孩子们期待过年,不仅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新鞋,现在不同了,物质生活的丰富似乎冲淡了对新年的期待,“马上出发金山烧香,已经成了每年初一的惯例了。”(记者 胡冰心)

最炫年俗style之句容篇

每样菜肴都是双份 鱼先吃寓意“愉快”

年年岁岁花相似,各地年俗不相同。句容茅山地区有许多河南移民落户这里,他们至今仍保留着河南老家传统的过年习俗和特色,与当地年俗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春节年景。除夕,记者来到天王镇农民张瑞泉家中,感受这家“河南人”不一样的过年风俗。

临近中午12点,张瑞泉和老伴正张罗着年夜大餐。20多平方米的厨房里摆满了丰盛的菜肴,记者略数了一下有20多道,与众不同的是,每样菜都是双份双盘,老张告诉记者,河南人过年的所有菜肴都是双份的,这已保持了很多年。除了家常菜外,今年还特地去城里买了些高档菜,望着这么多菜肴,记者不禁问,桌子是否能放得下?他老伴一旁接话说,我们这里有传统,以往一般端上去的菜吃完了再端下面的菜肴,现在虽然改变了,但先上的菜肴等吃了些再上,无论如何要把所有的菜都上齐。记者了解到,老张家以前并不富裕,以往过年也就几道菜,就连平常的鱼也很难吃到。每年过年一条鱼年夜饭只看不动,从除夕一直要端到正月十五,现在鱼是平常菜了,端上来要先动筷,快吃鱼意思就是“鱼快”即“愉快”。

傍晚时分,村上陆续响起了鞭炮声,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老张家的年夜饭也已准备就绪。儿子儿媳和孙子开始贴对联,老张儿子告诉记者,以往每年都是他赶回来写春联,如今有现成的卖了,已多年不写了,觉得春联还是写得有味。

放完鞭炮就进入了年夜饭时间,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年夜大餐,老伴一人在厨房做菜,不一会儿餐桌上堆满了各种菜肴,但真正动筷的却不多。老张说,现在天天过年,再好的菜肴只是摆设了。而桌上自家产的蔬菜却受欢迎,孙子说,在城里根本吃不到这样的蔬菜,只有回老家才有这口福。

一个小时年夜饭接近尾声,孙子要喝汤,老张却说,除夕晚上不作兴喝汤,汤是稀的,喝的不吉利,老张讲这是传统习俗,就连煮饭也有讲究,量米时要一碗一碗地量,猫一碗狗一碗,把家中所有家禽家畜也统计在内,体现对动物的关爱。米饭要煮一大锅,能够吃好几天,亦图个剩饭,年年剩余的吉利。(梁光成 滕庆海 汤倩)

最炫年俗style之扬中篇

除夕吃馄饨叫“裹嘴” 希望来年和和美美

在常州读大学的王艺晗,寒假一开始就找了份超市促销员的工作,除夕夜才赶回新坝老家。

不离家,不知家乡美。在外读书的两年,让她逐渐明白了回家的意义。老远就看到自家院墙上红彤彤的福字,屋檐下的灯笼也已亮起,儿时关于过年的欢乐记忆一下子涌上心头:目光所及,一片红红火火;舌尖上缠绵的,净是香甜……于是,她在微博上与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心情:回乡过年,感觉真温馨。

假期打工的工资还没到手,女孩先给家人开了张“礼物支票”,“给爷爷奶奶买羽绒裤,给爸爸妈妈买鞋子,给弟弟……”13岁的弟弟立即打趣:“别全给自己买零食就好!”引来全家人一阵哄笑。说着笑着,菜肉馅、蟹黄馅的馄饨已经一个个挺起了将军肚,又好似一个个大元宝,咕噜噜滚满筛盘。

扬中的馄饨,手法上不乏南方人的细巧,裹的像裙摆;个头上又似北方的饺子,馅多、个大,六只就足一两,配浓汤食用。“从除夕一直吃到正月十五”,67岁的奶奶张美芳告诉记者,在扬中,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吃馄饨,叫“裹嘴”,在裹馄饨的同时“把嘴也裹起来”,希望一家人来年和和美美,不发生口角是非。

扬中的馄饨也饱含与时俱进的大义。“以前的馅大多是青菜拌油渣,现在条件好了,有江鲜馄饨、蟹肉馄饨、荠菜馄饨,怎么好吃怎么裹,五花八门。”

华灯初上,馄饨的裙摆在热汤中跳起了舞姿。“锣鼓一敲,普天同庆闹新春……”66岁的爷爷王永生听到屋外的动静,赶紧放下碗筷,招呼儿子拿糖果、糕点接待。

春节期间,扬中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比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不过,随着知识的丰富、社会的进步,很多不科学的习俗已逐渐被人们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则被延续了下来。和城市里喝茶聊天、下馆子唱K的过法,农村保留的传统年俗,让春节更具年味。(记者 朱婕)

最炫年俗style之丹阳篇

好菜留着给亲戚吃 初一不动刀不倒垃圾

“一二三,茄子。”除夕夜,当记者按下快门,记录下百岁老人朱连连全家福的瞬间,过年103岁的朱连连就赶忙拉着记者,要仔细看看自己的模样,当看到自己穿新衣坐在全家中央时,她开心得合不拢嘴……

家住丹阳市凤美新村2幢一单元302室的朱连连老人出生于1910年阴历十月六日,虽然过年已经是103岁高龄,但是老人身子骨十分的硬朗,口齿十分清晰,耳朵也十分灵敏。

“又要添了一岁了!真开心。”除夕夜的朱连连显得特别的高兴,刚刚过去的一年,的确是太多的好事,喜事让这位百岁老人开心了:老人80岁的长子贡春生退休金从1600元涨到了4010元,77岁的儿媳时慧萍的退休金也接近4000元一个月;在丹阳同泰化机公司从事销售的长孙贡庆伟去年拿了销售冠军,春节前把一辆20多万北京现代越野车开回了家。

这位百岁老人现在子孙已经有了三十多人,分布在北京、新疆、常州、南京等地。每年正月初一晚上,他们都会四面八方汇聚丹阳,来给老人拜年,过一个年老人都会收到子女的孝心一万多元,当然老人春节为子孙的花销及压岁钱也接近一万元,加上丹阳政府每月发放的500元尊老金,朱连连老人真的不差钱!

晚上6点多钟,丰盛的年夜饭开始了,老人一边吃一边向子孙们讲述过去的年俗:“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般腊月十一就开始忙活要过年了,以前年夜饭好菜都舍不吃完,要放着留着初一亲戚拜年时吃。大年三十贴春联,放炮竹,但都不会在晚上12点放。年夜饭必须要有和菜,要有鱼,竹笋烧肉,主食是馄饨,不吃米饭。大年初一贡天,正月初二烧利市,初五贡财神。大年初一不能动刀(菜刀),不能倒垃圾和往外倒水,正月初二扫地要从外面往里面扫,要喝用豆腐、绿豆饼、百叶做的利市汤,以前老板在喝过利市汤后,叫伙计来磕头,就表示今年继续有着做,如果不叫磕头,伙计就要失业了……”朱连连老人说得滔滔不绝,子孙们在边上听得津津有味。(记者 张辉)

最炫年俗style之丹徒篇

麒麟花船渐渐淡出 新年七天乐成民俗

戏曲唱起来、小品演起来、舞蹈跳起来……昨天中午12时30分,丹徒区高资街道西斛社区村民马良松与众多村民一样,正在家中饮着团圆美酒,耳旁就传来“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马良松知道已经成为西斛村民新民俗的“新年七天乐”,下午就要开演了。

在西斛村民们的心里,唱麒麟、花船等一直是这里的传统民俗。马良松告诉记者,前些年,每年大年初一,就有唱麒麟、花船等演出队挨村串户,给村民位表演节目,一直持续到初十,有时到十五。但唱麒麟、花船等演出形式、内容,多少年几乎一成不变,渐渐不再受到村民的欢迎。到2008年前后,唱麒麟、花船等基本不再有市场。

富裕起来的村民也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拿什么填补唱麒麟、花船等演出退出后的民俗空间?“其实早在10年前,新民俗就在西斛社区萌芽。”西斛社区村民文体活动负责人段连成说,在当时唱麒麟、花船等演出的同时,村里组织成立村民文体演出队,所有节目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到目前,西斛社区共发展了西斛、唐岗、东斛、分头、华家等五支文体演出队,共有100多队员,最大的队员70多岁,最小的29岁。而节目内容也与时俱进,有传统戏曲,如扬剧《小媳妇回娘家》;有小品,如《挂水》;有现代歌舞,如《最炫民族风》。等等。

段连成说:“多年来,从初一到初六天天都有演出,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场演出。已被村民们称为自己的‘新年七天乐’了。”“新年七天乐”之所以受到村民们的喜爱和追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节目都是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也就是“身边人演身边戏”,谁不喜爱看呢。

与一些地方民俗后继乏人的现状不同,西斛村的新民俗后继有人。

29岁的唐艳飞参加文体演出队已有3年,今年她参加了舞蹈《万事如意》《过河》等3个节目的表演。唐艳飞告诉记者,她从小喜爱唱歌跳舞,为村民们表演节目特别开心。

上二年级的毛宁一边看着演员们的表演,一边跟着比划。小姑娘说,她可喜欢唱歌跳舞了,现在还跟着学打鼓。

(沙冬梅 余宽平)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朱浩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