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逢证必听,逢听必涨”,遭到网友调侃拍砖吐槽
如果没有1月6日一场关于昆明市煤气价格调整的听证会,或许一位名叫张琼芳的听证代表不会如此被网友“关切”并质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该“代表”以不同身份参加了近20次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听证会。
“逢证必听,频频代表。”有网友如此调侃。
更让网友不“舒服”的是,在价格听证会上,她的观点“逢听必涨”。
网友“@布鞋_高明”在微博上发出疑问:“貌似职业听证会代表,这张琼芳是谁?煤气涨价、电动车管理、学前教育、安全生产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办法、轿子山旅游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调整、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范性文件听证、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规定听证、昆明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草案)听证……都有她。”
不到两年参加近20次听证会
1月10日,昆明《春城晚报》报道了当地的“听证达人”张琼芳。从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张琼芳参加了近20次听证会。
从所公示的听证代表身份来看,不同的听证会,张琼芳有着不同身份:昆明市民、企业职工、公司会计、经济员、农民工亲属、消费者代表……
据记者调查,这位“听证达人”的真实身份,是昆明五金机械有限公司的清洁工。
最初,昆明五金机械有限公司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晚报记者,单位里确实有张琼芳这个人,以前在公司收发室上班,负责送报纸和打扫卫生,工作调整后就不太清楚了。
1月9日,晚报记者从该公司家属区值班室的胡师傅和公司值班室的罗师傅那里得知,张琼芳是公司的清洁工。几年来,张琼芳一直负责公司老办公区家属楼的卫生清扫工作。
1月9日下午,晚报记者终于找到了张琼芳,但她表示:“这个事情我不想说,我也不想接受采访。”
据了解,1月6日举行的昆明市煤气价格调整听证会,是张琼芳最近参加的一个价格调整听证会。与其他代表一样,她对涨价持赞成意见。
实际上,昆明的此次煤气涨价,本报记者从身边市民口中听到的都是反对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参加此次听证会的全部25名“代表”,齐刷刷地赞成涨价。
这样的听证,引发了市民“众怒”。有细心网友发现,听证代表中有张琼芳这样一位除了姓名不变,历次听证身份都有变化的“代表”,于是拍砖吐槽。
如今,网络上掀起的舆论浪潮把25位“代表”推向了风口浪尖。他们当中,有人感到不安,甚至选择回避媒体,如张琼芳一般。
“ 不听话的人是不能做代表的 ”
1月11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对“听证达人”现象颇有研究心得的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木霁弘。
“听证是指政府组织在作出直接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决策时,听取利害关系人以及社会各方的意见以实现政府善治的一种规范性程序。它的意义,说白了就是要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兼听则明’。”木霁弘教授介绍说。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入听证制度,在深圳等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实践。而全国性的听证制度推行,始于1996年,当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涉及作出对公民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当事人有被告知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此后,1998年施行的《价格法》和2000年施行的《立法法》都有关于听证的内容。
木霁弘认为,从近年来听证会所显现的效果看,听证制度在中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对政府决策影响颇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听证制度的引入,也有“逾淮而枳”的问题。
“听证的程序会对一些官员的意志有所遏制。公众利益与官员的政绩观并不完全吻合,一旦出现龃龉,为了确保听证程序不至于阻遏官员意图,选择一些特定代表‘保驾护航’是很自然的。”木霁弘说,“这时候,听证会就会变成‘听话会’,不听话的人是不能做代表的。”
他表示,听证会制度是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理性决策的重要程序,应该遵守听证制度本身的游戏规则,不能让听证会变成“听话会”。
“从听证制度的英文名称PublicHearing就可以看出,公开性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其中也包含了听证代表不同的利益向度。如果听证代表利益取向完全一致,那听证会就成了走过场,没有意义。听证会的目的就是要听到不同声音,哪怕利益的冲突会导致听证方案的流产。”木霁弘表示,怎样遴选听证代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官员的施政意识要革新,“不能以自己的政绩观代替公众的利益诉求”。
“听证会如果成为官员涂抹政绩的胭脂,那就不仅无意义,而且对科学发展有害无益。”他说。(记者 陈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