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一个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形成的新兴概念,业内外对此尚无统一定义,但是这个指标却已是衡量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举办地而被誉为“财富第四城”的成都,如何破解城市综合体发展的难题,提升城市国际化品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10月16日,成都市商务局和规划局首次对外披露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管理补充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推出了城市综合体的“成都标准”,这份借鉴了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地经验的《规定》出台,标志着成都城市综合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份成都城市综合体发展的调研报告亦同时出炉。“成都的城市综合体不是简单的多与少的问题,而是如何强化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与运营模式的问题。”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3~5年,成都市城市形态和服务功能将有很大改善。
轨交上的城市综合体
“成都目前的发展非常需要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是有必要性的”,高纬环球商务部董事王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对于区域价值的提升是有帮助的,将带动老城区的一些改变,和新城区的提升。”
而成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投资环境逐渐优化,也吸引了较多综合体落地于此。
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1.4亿元,增长13.3%,增幅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成都工业经济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实现工业增加值1480亿元,同比增长16.1%,工业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总量超过宁波、杭州,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八。面对极其严峻的国际市场环境,成都完成出口总额1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高于全国水平66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不断聚集,用地更为紧张,多中心发展需要一个大型的综合体项目,以便能够带动区域发展。而在城市中心,习惯快节奏和富裕程度不断增加的人们需要在一个方便、快捷、经济、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空间里,享受高效率的生活和工作。于是,城市综合体便应运而生。
不仅如此,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也催生着城市综合体的出现。《规定》中明确指出,中心城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选址时,应临近轨道交通站点。
此前,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表示,成都将从2012年起借鉴香港地区发展地铁上盖物业的经验,沿着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建设一批超大空间尺度、高密人口聚集、多功能、高效率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形成以轨道交通为轴线的服务业聚集走廊和人口聚居走廊。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1日,上海轨道交通全路网已开通运营11条线、287座车站,运营里程达420公里(不含磁浮线)。目前,算上刚刚通车运营的地铁2号线,成都的地铁总里程数仅为41公里。
从承载和消化来说,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应与城市规模相适应,这也意味着成都城市综合体未来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成都也给出了自己对于城市综合体的理解——成都市规划局对外公布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管理补充规定(试行)》,《规定》中成都市首次公开提出,对于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定义——以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商业、办公、酒店、会议会展、文化娱乐、体育等城市功能)为主导,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城市功能组成,以轨道交通节点为支撑,最终形成的一个由建筑空间、内部功能、交通流线相互有机结合的具备较大建设规模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
《规定》还给出了具体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以及住宅面积的占比等标准。如二环路以内的,不宜小于15万平方米;二环路以外的,不宜小于30万平方米。对于商业服务业设施兼容住宅用地的,规定可兼容的住宅建筑容积率占总容积率的比例应不大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