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园区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抓手。记者近期在陕、鄂、苏、浙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各地文化产业园呈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埋下隐患,一些园区投资大难收回成本、透支历史文化资源,甚至还有地方打着建设园区的旗号,暗中圈地做房地产项目,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制定并完善相关管理政策。
烧钱多、回本慢、盈利难
近年来,许多地方发展文化园区建设呈现一哄而上的态势:广告产业园、音乐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出版创意产业园、动漫游戏产业园……名目繁多。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邵培仁教授做过概算,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10个城市,这四五年时间就建了300多个文化园。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文化产业园投资动辄几千万元上亿元,多则数十亿上百亿的也不鲜见,但由于投资巨大,目前只有少数能维持收支平衡,多数园区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武汉“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投资方武汉致盛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慧说,园区投资几千万,运营成本每年都要100多万元,尽管现在一期园区已经饱和,但是要过六七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三年收回成本的原计划也无法实现。
2008年,武汉博大科技集团和湖北宜都市政府启动合建中国三峡世界非遗文化城,计划投资规模20亿元,占地面积5380亩,建设周期六年。博大科技集团总裁刘建设介绍,由于银行信贷政策不断收紧,合作伙伴又因国际金融危机资金链发生断裂,他只得自投5000万元完成园区三通一平和四万方的土建工程。目前园区处于停工状态,他希望尽快找到合作伙伴,以便项目能继续进行。湖北省文化厅产业处处长官信认为,除了资金链断裂外,造成中国三峡世界非遗文化城陷入目前停工局面的原因还在于建设方案过大,需要地方配套支持的基础设施施工量巨大,而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认为,受国家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各地政府加大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力度。但一些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跃进式”发展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一些事实和数据已经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泡沫已经开始显现,潜在的风险正在积聚。
透支历史资源制造文化泡沫
现在许多文化园区为打出“特色”牌,纷纷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大兴土木,中视传媒无锡影视基地副总经理季美娟认为,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利用,但关键在于要找准对社会和国人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资源。她举例说,三国城和水浒城吸引游客并非三国文化和宋代文化,而在于《三国演义》文化和《水浒》文化。
地处武汉市江夏区的谭鑫培文化园占地3600亩,是全国最大的京剧主题公园。江夏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蔡明贵告诉记者,文化园计划总投资6.6亿元,目前已由政府投入1.2亿元左右,建成文化主题公园、谭鑫培古戏楼。下一步,还计划在文化园内修建仿明清一条街、谭鑫培博物馆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免费开放的主题公园游客稀少,谭鑫培戏楼因为演出成本较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只有两个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维护。蔡明贵表示,京剧大师谭鑫培生于江夏,区里想借着这个文化名人发展文化产业,但主题公园的维护费每年都在400多万元,实现盈利收回成本可能是一个较长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