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预期收益率”背后
据本报记者调查,从过去三年的情况看,地产私募给投资人的预期收益率一般都达到15%-25%,更高的有30%以上。
“我见过最高的超过40%,”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乔文骏告诉本报记者,过去两年,大多数但凡有点门路的房企,都是宁愿高成本融资,也不愿轻易降价。
此外,较为普遍的形式是,地产私募以股权或者土地作抵押,与项目方签订对赌协议,达不到25%的预期收益率,就把股权转让给投资者或者其他惩罚性措施。
“多数情况下,这是在欺骗投资者。”在吴涛看来,一旦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达不到的预期收益率,大多数私募并不及时和投资人沟通、商议,也不告知投资人所发生的一切。
前述地产私募人士介绍说,目前比较普遍的是,很多私募就是把钱给开发商了,等着回报,而不管运营,到时候不行了就把(抵押的)东西拿来。如果当初有对赌协议,还可以把抵押物给投资者。如果没有,对投资者来说不亏损就算好的了。
这位人士表示,真正的私募是股权投资,投资人和开发商,共同分担和控制项目风险,而目前高利贷式的地产私募,基本上没有风险控制可言。
在目前的楼市调控和楼价下行的趋势下,这种风险正在释放。国土部4月17日的最新公告显示,一季度土地市场量价齐跌,其中住宅用地自2009年后首次出现负增长,地价引发房价下跌的效应已经显现。
“现在很多资产管理公司有房地产项目,五折打包卖,还是没人接,打五折都不一定卖得掉。”吴涛告诉记者,因为买的时候不是现房,是一块地,或者建到一半。
4月17日,绿城将其上海绿城广场置业全部股权及贷款出售给SOHO中国,套现16.16亿元。本报记者查询发现,从2009年开始,绿城多次进行信托融资,后期部分信托产品出现了类私募倾向。如平安信托安城财富1号房地产信托基金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为大于等于20%。
在地产界,像绿城这样的大开发商以私募融资的不多见,过去两年,私募融资的主体是中小开发商。“大开发商旗下项目多,打折卖掉几个就有现金流,而中小开发商回旋余地小,资金风险更形突出。”资金德信资本董事长陈义枫对本报记者说。
今年以来,厦门、长沙、珠海等地频频传来中小开发商“跑路”的消息。“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已经发生5起,无一例外都是资金链断裂,”前述长沙大型开发商人士说,“这些小开发商都是借了以地产私募等形式出现的高利贷。”
“混乱中等来春天”
“因为缺少专业知识,地产私募今后3年至5年内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尤其投资人和基金管理人之间可能有很多大的纠纷。”原美林中国主管、安泰盘实基金创始人蓬钢对地产商发起成立的地产私募不看好。
依托于2007年生效的《合伙企业法》,私募有了合法地位,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尚未有任何条例或指引,作用于地产私募,行业监管是完全空白的。
除了上述风控缺失,在地产界,开发商主导的私募基金和独立私募基金之争,以及如何规避开发商旗下私募和开发商之间利益输送的问题,始终存在。
建银精瑞基金董事长李晓东认为,与开发商合资成立的基金解决不了利益冲突和关联交易,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希望基金的成本越便宜越好,最好只有6%;但是作为管理公司,又希望获得的回报越多越好,恨不得每年获得30%的回报。
“开发商两头都有表决权,那么开发商肯定会压基金公司的收益。这种模式的治理结构本来就有问题,没有任何的监管和风险隔离。”李晓东说。
但吴涛对地产私募持乐观看法。他认为,尽管问题丛生,今年是专业的房地产私募发展的好时机。房地产行业极端恶劣的资金紧缺情况是暂时性的,但以前那种宽松也不会再有。在不远的未来,行业会有并购重组,那些真正具备专业能力、能帮助房地产业重组的私募将应运而生。“去年我们都在找人、找资源、织网,基本保持空仓,现在机会来了。” 吴涛说。
“很多人看准了今年房企缺钱,转型或者兼做私募。”北京一位地产界人士介绍,以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为首的北京某地产俱乐部成员,今年也共同发起成立了一个私募基金,预计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
一些大型开发商也致力于房地产私募的转型,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对本报记者透露,保利的房地产基金,一般都是5年以上的长期股权性资金,保利拥有其40%的股权。
不过,吴涛认为,地产私募能否真正迎来春天,最终取决于行业的监管和净化。“地产私募的业务模式,不像银行、信托只是个放贷的人,真正的私募,不管是股份还是债的投资,都要管着项目方,争取每个项目实现封闭式运作,抓好对财务预算、现金支出的审批。比如派个财务经理过去,就可以及时制止资金的调集。”
“私募如何监管是个问题,监管并不是消灭亏损,而是使它的风险收益更加透明化,使投资人更加成熟。”中航证券首席地产分析师杜丽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