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分赵”是一个和镇江新区赵氏有关的地名,位于镇江新区姚桥镇红光村12组,这里“隐藏”着占地数千平方米的赵氏老宅,这些民宅全部建成于晚清时期。昨天上午,有热衷于保护文化遗迹的当地居民向记者反映,这里的住户已经陆续搬离,老宅面临着被拆迁的危险。
[老宅·现状]
晚清建筑群被拆迁工地包围
对于“三七分赵”这一名字的来源,正在主编新版赵氏宗谱的赵金柏告诉记者,“三七分赵”这个名字可能和宗谱有关,在镇江新区大港的赵氏宗谱里,共有109个分谱,‘三七分赵’很有可能是指第37个分谱的赵氏从大港搬到姚桥镇。
接到当地居民的反映后,记者立即赶往红光村,在村民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三七分赵”64号,先后看到了3座联排建筑,都属于三进五开间建筑构造。经了解得知,这3座建筑都坐北朝南,分别为敦厚堂、名德堂、庆怡堂,其中以敦厚堂体量最大,其东西长度约有100米。当地居民称,3座建筑中,敦厚堂房屋最多,共有“99间半”, “99间半”是一个特有的称谓,它是老百姓对一些官宦、豪富们上规模的住宅的一种俗称。
3座建筑的大门并不显眼,是普通木门,宽度2米左右,但进门后,庭院便豁然开朗,大厅上的木雕精致完好。长期居住在此的赵习华将记者带到各个厅和房间观看,由于大部分居民都已经陆续搬离,老宅里面绝大部分房间都是人去楼空,仅留老式木床、年代久远的石质或木质牌匾等物品,依稀还能感觉到昔日的繁华。
在老宅的周边,堆满了拆迁留下的建筑垃圾,老宅边上有不少建筑已经被拆除,数名工人正在捡拾砖块装车。少数留守在此的居民表示,已经陆续有人和政府签订了协议,老宅免不了被拆。
[老宅·历史]
最“年轻”的建筑也已102岁
记者找到了深谙老宅历史的赵保兴,66岁的赵保兴在老宅居住数十年,2001年他离开了老宅。据赵保兴介绍,3座建筑中,庆怡堂和名德堂建筑格局最为对称,各有25间房屋,其中庆怡堂建得最晚, “我奶奶跟我说她25岁(1910年)的时候建了庆怡堂,当年建房时她为工人连续做了好几个月的饭。”赵保兴说,年代最为久远的敦厚堂则有近200年的历史。赵保兴告诉记者,他奶奶1982年去世,当年建造老宅的人也早已不在人世。
“这些房子在当年都是大户人家的豪宅。”一位当地人称,老宅占地有数千平方米,除了敦厚堂、名德堂和庆怡堂外,当年老宅还有油坊和一个养马场,但养马场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老宅如果能保存下来,对保留历史非常有意义。”谈到自家祖屋的命运,赵保兴希望能够以旧修旧,或者以其他形式发挥老宅的作用。“现在镇江正在新建不少仿古建筑,如果真的要拆也可以把这些建筑材料保留起来。”一位当地人士建议。
[老宅·未来]
当地拆迁办承诺老宅不会拆
姚桥镇宣传委员称,3座老宅并非文物保护单位,当前该镇还在抓紧实施万顷良田工程拆迁计划,他们并未接到文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对此,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文管负责人表示,并不是说只有文保单位才能留下来,非文保单位就可以拆掉。记者了解到,一个多月前,镇江新区大路镇郭家村在拆迁时发现了“九十九间半”老宅,当地政府知情后紧急保留。
昨天下午,接到记者反映后,姚桥镇拆迁办朱主任和姚桥镇文化站万站长一起赶到了现场。对于老宅的价值,文化站万站长认为还需请有关专家到场鉴定后才能下结论。而拆迁办朱主任则承诺,肯定不会拆除赵氏老宅,并且这是很早之前就决定的,和老宅原居民签订的是“搬迁协议而非拆迁协议”。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宅未来规划还不确定,不排除今后供游客参观兼做办公用地的可能。(林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