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1日电 单套5000万元!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还以为是天方夜谭。在小产权房集中地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小产权房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还衍生出“最牛”的晚清格局四合院。
事实上,自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明确禁止别墅类供地。没想到的是,一些小产权房屡屡突破这道政策红线,在城郊区不断建起别墅、四合院这样的高端住宅产品。
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小产权房不合法”,打击非法用地。另一方面,一些小产权房建设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的改头换面地“粉墨登场”。
小产权房这一市场“怪胎”,为何延续十余年难以“铲除”?国土部门一位负责人指出,小产权房最初是满足拆迁农民和低收入者的基本住房需求,逐步“异化”为中高档房甚至别墅,成为少数人攫取暴利的工具。
尽管没有产权证,但在城市房价高涨刺激下,小产权房已逐渐成为除商品房、保障房之外的一种城市房屋供应类型。在利益诱惑下,购买者也从最初的农民、拆迁户扩大到城市普通市民甚至富豪阶层。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认为,“小产权房这个‘怪胎’,使国家减少了大量土地出让金收益,同时还威胁到耕地保护红线,暴露出城乡土地二元管理的巨大漏洞。”
面对小产权房的蔓延趋势,不少地方明令叫停。如何处理已建小产权房并让群众接受,又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一些政府部门十分“挠头”。小产权房牵涉众多群众利益,情况复杂。有些符合城乡规划但未确权,有些不符合土地利用、建设规划,但住满了人,拆迁时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无论如何,面对新一轮小产权房建设的顶风违法,是任其“生长”还是迎难而上,这既需要有关部门敢于“破题”,更考量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