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有网友在南京一论坛发帖称:南京市白下区长白街有一处近代建筑,是清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李鸿章的祠堂,1992年被升级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样一座文物,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2009年进行局部修缮之后,安装上了一扇大铁门,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有人甚至赋了一首打油诗:身穿新衣心欢喜,不想此门不给力。是古非今要分清,穿越百年少清理。白下区文化局表示,复的方案已经提交给了市文物局,不出意外的话,年内就将对其进行大修,周围的环境也将一并整治。
现状:祠堂被饭店包围,曾发生火灾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南京市白下区长白街与文昌巷交叉口的李鸿章祠堂。推开两扇大铁门之后,记者发现,偌大的一个院子内停满了汽车,俨然已成为停车场。祠堂大殿门口挂着两块牌子:中国书画研究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门口两侧挂着李鸿章生前亲书的一副对联,但是漆皮已经大面积脱落,有些字已经难以辨认。因为门上铁将军把门,记者未能进入大殿内部。整个祠堂保留比较完整的只有这座大殿,以及对面的照壁。
据居住在附近的一位老先生称,早些年祠堂院子内还有很多门面房,后来都搬走了,才空出这么个院子,成了书画研究会和古陶瓷研究会的停车场。更早的时候祠堂内还有荷花池、假山,后来一直没人管,不少房子都倒掉了,荷花池也被埋了起来。
事实上,给李鸿章祠堂造成最大威胁的是祠堂周围的小饭店。记者注意到,祠堂东侧紧邻着一排小饭店。距离祠堂最近的一家饭店,甚至将祠堂大殿的东墙作为饭店的墙壁。祠堂大殿的屋顶和窗户都是木质结构,一旦失火,后果将非常严重。记者搜索相关资料发现,2007年2月,李鸿章祠堂确实曾经失火,从距离近1公里远以外的中山东路上都能看到火焰。
研究会: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
两个研究会怎么会在李鸿章祠堂内办公呢?昨天下午,记者联系到了中国书画研究会会长姚先生。姚会长表示,两个研究会都是中华工商联合会古玩业商会的下属机构,平时主要进行一些书画、陶瓷的研究、宣传、展览和拍卖工作,都是非营利性的民间团体。“当时将办公地点设在李鸿章祠堂,相关政府部门也是考虑到我们属于文化团体,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并且文物建筑如果长期闲置,反而不利于建筑的保护。”
文化局:维修方案已经提交
记者联系了南京白下区文化局。因为主管文物的文物保护科李科长不在,群众文化科周科长回答了记者的疑问。“文化局去年曾经对李鸿章祠堂进行了一定的维修,保证了大殿和照壁的安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李鸿章祠堂以及周围居住有不少市民。虽然搬迁过一些,现在仍有上百户,这些居民确实对文物的保护有一定影响。”周科长告诉记者。
周科长同时表示,文物局已经开始着手李鸿章祠堂的维修,初步的维修方案已提交给了市文物局,正在等文物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的审批,预计年内就能对李鸿章祠堂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复。到时候祠堂的周边环境也将一并整治,祠堂内的两家研究会可能也要搬走。至于修复完毕之后作何使用,目前区里面还在讨论研究。
■相关链接
李鸿章祠堂
李鸿章祠堂又名李公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鸿章号少荃,安徽合肥人,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去世,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为示尊贵,清廷下诏在合肥、北京、天津、南京等10个李鸿章出生和为官的地方建祠纪念。李鸿章也是满清时期,唯一一位在北京建祠纪念的汉族官吏。(肖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