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市在国内率先推出“限购令”,成为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最大亮点,京城房价稳中有降的局面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另一方面,去年北京保障房建设超额完成计划,让大量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受益于保障房这一民心工程。对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楼市,市政协委员们自然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本报特邀三位来自于高校、企业的政协委员,请他们就京城楼市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董事
王茁:
保障房投资力度加大
能减少刚性需求恐慌
各级政府目前都在大力推动保障房建设,这一民生基础工程改善了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房投资力度加大,可减少来自刚性需求的恐慌性需求,有利于使高房价合理回归。但也要看到,保障房和商品房针对的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保障房不可能取代商品房满足所有市民的需求。
目前的宏观调控对商品房市场采取了一些限制政策,对于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起到了积极作用。房地产行业牵涉到国民经济的很多产业,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从长远来看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满足居民的正常住房需求。
为保持政策的稳定连续,放开商品房市场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微调。
首都经贸大学不动产研究所所长
洪亚敏:
市场寻租保障住房
政府发放租金补贴
近年来部分城市住房价格快速高企,一些居民家庭因受经济所困,居住状况明显差于当地的一般水平,亟待社会给予必要的援助。因此,在实施住房消费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特别是对困难群体的住房救助(资助)制度。
应当说,构建社会住房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推进城市住房保障,应力求科学设计方案,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实施运作。考虑到我国现行税收分配和财政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保障的范围及相应的住房建设必须量力而行,否则不仅有可能财力不济,而且实施中会难于审核、监管。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提供住房保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主导建购保障房,向保障对象提供实物住房;二是政府发放租金补贴,保障对象通过市场租赁住房。我认为从国内现实情况出发,应该以第二种模式为主,理由有三:其一,有人口学家预测,中国人口增速将在2015年后进入下降通道,这个时间段也将是中国房地产供需结构出现拐点的重要时间窗口,近期大规模建设保障房,有可能导致住房市场过剩提前;其二,保障房以建为主,将造成大量的低端住房,导致城市住房结构失衡,并影响正常的住房过滤机制;其三,在以公租房为重的决策下,若采取以购建为主的模式,对地方财政的压力太大,恐难持续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