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对不起了。”这是在12月召开的一次房地产盛会上,由多位摇滚音乐家组团上演的一场行为艺术秀,主题是:由于房价太高买不起房,导致开发商们赚不到钱,因此他们向各开发商鞠躬道歉。这个场面,不免让开发商感觉有些尴尬和难受。
2011年,让开发商感到尴尬和难受的远不止一个小小的“秀”。就北京而言,根据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统计的数据,前11月北京商品房住宅项目销售面积合计为819万平方米,预计全年成交量在900万平方米左右,环比上一年下降幅度达到了27%,即使相比年份不好的2008年,也下降了接近200万平方米,成交总面积创造了最近十年的最低纪录。
没有成交,又舍不得或不敢降价,开发商干扛着挺过了2011年。年初,一些不甘心的开发商依然幻想:鉴于房地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政府很快会救市。出乎这些人的意料,2011年马上就要过去,他们的期盼还没有到来。这样的日子,是过惯了好日子的开发商多年没有遇到的。2011年,已经成为开发商难受又难忘、印象深刻的一年。2012年,将是购房人的机会之年。
“三限”:引发楼市变局
对于今年楼市的现状,开发商普遍认为,这是由限购、限贷、限价这“三限”引发的。
2011年2月16日,是楼市变局的重要一天。这一天,被称为“限购令”的“京十五条”出台,对已有1套住房的北京市户籍家庭和可提供5年以上纳税、社保证明且无住房的非北京市户籍家庭,限购1套房,已有2套以上住房的北京市户籍家庭暂停向其售房。
政策出台后,因为限制了大量的市场投资和投机需求,被冠以“最严厉调控政策”的称号,也被开发商称为“命运转折的开始”。经过数个月的市场博弈也证明:北京楼市调控见效虽是多方面政策共同催化的结果,但限购明显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项。
楼市在“限购”的同时,金融机构也开始收紧了钱袋子。去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下发通知,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今年2月,又一重磅“炸弹”落地: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切实执行“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政策。与此同时,由于准备金率的提高及市场风险加大等原因,银行还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贷款”进行严格控制。“不要说中小开发商,就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型国企,今年从银行贷款都难。”本市一位国企总经理感慨地说。
限购、限贷,这些政策都是购房人看得到的。多个开发商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开发商在为楼盘申请预售许可证时,如果最新一期新开盘的房源定价超过往期或周边项目均价,就很难拿到预售许可证,特别是一些高端项目,这个措施被开发商理解为商品房的“限价”。限购、限贷、限价,2011年,楼市的调控就在这“三限”中开始了。
“房闹”:新版苦肉计
限购,限制了大量的市场投资和投机需求。没需求,就没有销售额,这让开发商在融资上失去了自身的“造血”功能;限贷,切断了开发商从银行拿钱的可能,让开发商失去了“输血”的外援;而限价,又封上了房价上涨的天花板,留给开发商的,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降价。
经过了半年的“观察期”,8月份,北京房价开始“hold”不住了,纷纷开始降价。这一轮降价,是从去年上涨过猛的通州项目开始的,如京贸国际城在第一次降价后,死扛了10个月,第二次又“直降6000元”;润枫领尚优惠房源每平方米13000元起价,而该项目2011年5月预售时,均价是每平方米27000元……
这种短时间的大幅度降价,让那些数周之前在此购房的老业主“痛失”数十万。在一片“开发商价格欺诈”的维权声中,一些降价项目的售楼处,遭遇到了老业主的“围攻”。从9月10日“教师节”这天开始,京贸国际城的老业主连续两天涌至售楼处要求开发商给说法,并打出了“誓与开发商血战到底,不退差价誓不罢休”的横幅,最终导致了震惊楼市的“流血事件”。
除了京贸国际城,远洋一方、北京米拉小镇、通州华业东方玫瑰等项目的售楼处门前,也都在今年上演过业主非暴力围堵的“维权事件”。在诸多“维权事件”中,外地还发生过老业主给开发商送花圈的“闹剧”。随着一些“闹剧”的频频上演,2011年,楼市也再次出现了“房闹”现象:不管是不是合理,是不是违背契约精神,只要房价降了,就都要到售楼处闹一闹,要求补偿。
对于“房闹”这种现象,社会各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老百姓迫不得已的维权之举;有人认为这是无视契约的“无理取闹”;还有人指出,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开发商联手老业主,演给政府看的一出“苦肉计”:“你看看,政策再不松动,老百姓就要闹事了。”无论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房闹”事件并没有丝毫影响政府调控的决心和节奏,政府态度的坚决让一些开发商“有些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