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科病房成难题
医生私下告诉王燕,母亲年老治愈的可能性不大,病情易反复,容易压床。
记者调查多家医院发现,急诊科病床住着很多老年人。
“看看这留观室内,基本全是老病号。这些老病号长年卧床,但都压在急诊科。”多家医院急诊科医生说。
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统计,全市66家三级医院中,半数存在老年复杂慢性病患者、终末期慢病患者长期滞留,急救床位紧缺的问题。
卫生部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秘书、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腾达此前指出,目前急诊科非急症病人的比例达到了32%。
张淑丽侧卧在西城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病床上,84岁的她鼻孔里插着一根长管,闭着眼,一动不动。
王燕和妹妹昼夜换班照顾母亲,在狭小病床过道里,姐妹俩陪着母亲住了一个多月了。
“我们找关系才住进来的。”王燕说,母亲患有肺炎,今年入秋后发病,先后找到西苑医院、人民医院、肿瘤医院,“人家都不收治”。
医生私下告诉王燕,母亲年老治愈的可能性不大,病情易反复,容易压床,“像烫手的山芋,没有医院收。”
上个月张淑丽病情加重,姐妹俩托人来到这家医院,这才住进急诊科。
一周后,老人肺炎得到控制,出院检查时查出淋巴癌扩散,王燕提出转入专科病房接受更好的治疗。
“不行。”王燕转述专科病房医生的答复说,“医生说如果入住,必须得接受我们统一化疗。像患者现在的身体状况,这边化疗,那边就得准备后事。”
张淑丽隔床的病人家属赵宝森说,老伴儿三个月前入住专科病房被拒,只能住在急诊留观室内,这一住就是三个月。
得知记者采访急诊病床被占用,王燕和赵宝森坦言,他们也不想占着急诊留观室床位,可是没有地方收治,只能住在急诊室。
“急诊病号多,环境嘈杂,要是有地方去谁愿意呆在这?”赵宝森说,老伴儿刚开始只有肺炎,由于抵抗力弱,住在急诊三个月下来已经是8种病叠加交叉感染。
12月21日下午,刚住进留观病房的一名约50岁的男患者转入专科病房,一大帮“滞留”患者的家属感叹,“能动能走的进了病房,躺在床上不能动的却呆在急诊,这不是反了?”
医生挑病人急诊科成孤岛
“急诊病床住的基本都是‘三不了’病人,治不了的,好不了的,回不了家的。”
“急诊科已成各医院的孤岛,我们求着专科病房收治长期压床的急诊病患,我们都能求哭了,但他们还是不收。”急诊科医生王震说。
这种说法得到北京多家医院急诊医生的认同,他们认为,把急诊科当成“养老院”和“旅店”的患者还是少数,真正影响急诊病床周转的是大量无法转入专科病房的老病号。
记者近半个月对多家医院调查,如果单独计算急诊病床被非急症病人占用的比例,部分医院急诊床位遭非急诊患者长期占用的比例已近半。
友谊医院急诊有各类病床90来张,近半都是住了十天半月以上的病人。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占用10天以上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北京第六医院,10余张留观病床,近半病床长期流转不畅。此前,北京朝阳医院表示,急诊抢救室有16张床位,有超过40个病人滞留,急诊观察室有37张床,滞留的病人有70多人。
2009年卫生部出台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写明,“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2011年,卫生部发布的《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要求对各医院的急诊病人按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治疗,将急诊病人分为濒危病人、危重病人、急症病人和非急症病人,病情严重者优先治疗。
“这几乎是空文。急诊留观病床基本被‘三不了’病人占了,治不了的,好不了的,回不了家的,这是急诊科多年存在的问题,”多家医院急诊医生表示,以“救急救危”目的设置的急诊科成了医院压床最严重的区域。
对于急诊患者很难转入专科病房,王震说,“这是专科病房的医生故意的。专科病房都会挑病人。”
来急诊科之前,王震曾在医院各科室都呆过,深知专科病房的“伎俩”。他说,医院对专科病房的病床周转率有要求,比如三甲医院,收治一名病人,一般10天就要让病人出院,“可能病人入院才两三天,病情刚控制住,医生就会反复找家属谈话,要求出院。”
多名急诊医院透露,专科病房挑选病人时,首先要看病人住院后是否好治,有没有钱,能否及时出院,还会看病人好不好打交道,甚至详细到子女是否有纠纷,“真实的情况是,医生考虑钱的问题比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要多。”
北京多家医院专科病房的医生表示,各病房的确有病床周转率、治愈率(不同科室标准不同)等绩效考核,像一些年年龄偏大、长期慢性、不好治愈的患者,接受时的确会有所考虑。但他们认为,专科病房也是床位紧张,特别是冬季,一些疾病高发,基本上都是满床,“还是医疗资源不足造成的问题”。
王震和王飞所在的急诊科也有病床周转率等考核,“由于是急诊患者数量有不确定性,我们的考核并不严格。”王震说。
“家属咬定只去三甲医院”
急救转运原则是就急、就近、就能力,另外还有就是根据病人或家属意愿。
几乎每天,急诊科都会找王燕,劝她将母亲张淑丽转到社区医院或二级医院。
王震说,医院和附近一家二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遇到棘手病症,二级医院可将病人送到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有一时无法治愈但病情稳定的患者,二级医院也会接收。
“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水平有限,去了就怕是等死。”面对找她谈话的医生,王燕也觉得不好意思,但不能出三甲医院的门,是她的底线。
北京一家二级医院的医生称,患者往往在主观上不信任二级医院,但客观上二级医院诊疗软硬条件确实有待提升。
“去急诊也挑三甲医院。”北京120急救中心人员证实,很多时候转运的病人只是骨折或其他普通疾患,“我们跟家属商量,这样的病连社区医院都能治,可家属咬死了,只去三甲。”
按照规定,急救转运原则是就急、就近、就能力,另外还有就是根据病人或家属意愿。
“我们明知道病人坚持要去的医院早已人满为患,但没辙。”急救人员说。
“归根结底还是资源分配不均。”北京多家医院急诊医生说,导致各三甲医院急诊科近半的病床资源被非急诊需求占用的原因,还是因为优秀医疗资源和医护人员过度集中,直接导致了患者扎堆的现象,优势医疗资源为应对潮涌般的患者,不得不设置诸多措施“限流”,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急诊科的窘境。
他们认为,解决急诊病床无效占用问题,“双向转诊”政策应被鼓励,把急诊留观病患及时分流各二级医院,有助缓解压床现象,“三甲医院和周边的二级医院联动不够,政府也应在这方面多做调配,建立信息网络,提高病患分流转诊效率。”
同时,他们认为,要解决急诊病床被无效占用现状,僵化的医院等级化制度必须改变,“如果各级医护人员能够流动起来,平均各级医院的诊疗水平,同时提高医生行业的准入门槛,缩小不同地区的医生收入水平,把过度倾斜的医疗资源和医疗从业者合理分配到各个医院,患者就会自然分流,急诊病床遭无效占用的困境也会迎刃而解。”
近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卫生部将继续加强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增加床位的数量,完善设备设施,提高医疗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急救医疗需求。优化医疗服务的体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引导患者就医选择,同时严格地执行急诊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合理控制非急症患者占用急诊医疗资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