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健康生活  >   健康快讯

质检总局通报问题进口产品 婴幼儿食品成重灾区

发布时间:2012-02-09 10:37  来源:腾讯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医改在整体上非常正确地把居民的需要作为优先重点,强调政府保障人民福利的责任,即在目前和未来都为人们提供负担得起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保证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3年医改成效的评价。

  的确,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突破和成效,基层医改取得重大突破,亮点频现,百姓所享受的实惠也是逐年增多。

  日前,《中国改革报》记者就3年医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专门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

  全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层基本药物价格下降了30%;全国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的住户比例达到83.3%;城乡居民日益享受到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从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0年的35.5%,2011年将进一步下降。这是孙志刚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的一组数据。这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掂量出新一轮医改的成效;这一组组亮锃锃的数字,闪耀着对未来医改充满信心的光芒。

  孙志刚表示,3年医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基层医改的成功突破,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开拓创新、奋力推进的结果,也凝聚着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支持。

  新一轮医改提出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3年来,各地各部门沿着这一思路,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涌现了许多好的做法和亮点,为下一步医改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立足攻坚克难,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实施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副总理多次召开医改会议,研究部署医改工作。国务院为此专门成立了由20个部门组成的医改领导小组,李克强副总理亲自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并设立国务院医改办公室,统筹协调推进医改工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也都成立了医改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同志全力抓,形成了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重庆市将医改工作与建设“健康重庆”、落实“民生十条”以及“共富十二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青海、陕西、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青海主管卫生的副省长担任医改办公室主任,各州(地、市)、县(市、区)政府一把手也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河北省委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医改,把医改作为各级政府“一把手工程”;辽宁省提出,把医改办成人民满意工程。吉林省主管卫生副省长亲自给新任县市党委书记作医改辅导。

  各地还加强对医改的督导,确保改革任务完成。广东省四位省领导、两位政府副秘书长、一位省医改办主任分别同时带队,对全省进行全面督导,掀起攻坚热潮,确保了改革按时完成。青海省每半月把各地区进展情况在《青海日报》上通报,在医改攻坚阶段,要求各地分管领导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减少外出和接待工作,集中精力抓医改。黑龙江省对改革不彻底、职工群众不满意的地方,督促限期整改,组成专门力量驻点进行督导检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专门给各地(州、市)的领带写信,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对一些进展较慢的地(盟、市)的主管领导进行专门约谈,督促推动各项医改工作;安徽省委书记、省长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综合改革工作,在开展五级党组织书记走基层活动中,亲自深入村卫生室蹲点,倾听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意见建议。吉林省成立了10个专项督导组,到各地、市进行蹲点督导,改革任务不完成、不到位,督导组就不撤离;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正厅级的阶段性常设医改机构,核定行政编制12名。

  孙志刚说,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我们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有持续增长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攻克这个难题。

  立足保基本,推进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

  到2011年底,全民医保制度已经超额完成了3年确定的医改任务,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比预定目标增加3000多万,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95%,超过计划5个百分点。各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都提高到了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0%左右。我国已经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基本安全保障网。

  孙志刚说,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是最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是整个医改的基础和核心。建立全民医保制度,要在做好扩大覆盖面、提高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等工作的基础上,改善管理水平,改革支付方式,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不断筑牢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安全网。3年来,各地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创新实践。

  广东省湛江市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提高大病医疗保障水平,将医保缴费的85%用于基本医疗保险,15%用于购买中国人寿大额医疗补助保险,通过再投保将居民医疗保障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8万元。西藏自治区大幅提高支付限额,把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农牧区医疗保障制度最高支付限额分别从8万元、5万元和5万元提高到22万元、13万元和12万元,群众大病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同时,各地积极推广就医“一卡通”,实现统筹区域内医药费用即时结算。例如,上海、海南等地探索跨省“点对点”联网或委托结算,减少了群众的“跑腿”、垫资。江苏镇江市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实施按病种付费和人头付费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费,使镇江市每年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均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吉林长春市探索医保“价格谈判机制”,对白内障、阑尾炎、痔疮等10种疾病实行定额治疗谈判,并引入民营医疗机构进行竞争,使这10个病种住院费用大幅降低,患者只需缴纳起付线下的钱,其他费用由医保全部报销。“血液透析 ”患者只交起付线下的几百元即可全年“免费”治疗,大幅降低了患者看病就医费用。

  天津、重庆、宁夏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省级区域,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率先打破了城乡居民医保二元结构,建立了统一的管理制度,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

  立足破除以药补医,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

  2009年,安徽省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药品采购供应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国家在总结安徽省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和基层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出台了《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和《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

  目前,新的药品招标采购办法主要包括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六大创新举措。各地积极实施新的招标采购办法,山东、四川、黑龙江、云南等地是继安徽以后率先按照新办法完成基本药物招标的省份。

  2011年7月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前实现了全覆盖。其中,上海、重庆、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四川、海南、湖北1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覆盖到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实际销售价比制度实施前平均下降30%,基层群众用药负担明显下降,医务人员用药行为也逐步得到规范。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结束了基层医疗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的历史。

  各地在药品招标采购和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上进行了各种新的尝试。河南省在基本药物省级统一招标采购的基础上,遴选了45种临床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的产品率先实施了医用耗材省级集中采购,中标价格比招标前总体下降26.5%,部分品种下降80%。河北省将临床常用且日均使用费用在3元以下或经过多次采购价格已经基本稳定的药品纳入廉价药品目录,进行统一定价。宁夏、内蒙古充分发挥邮政企业“点多、线长”的配送优势,委托国有大型企业中邮物流有限公司参与药品配送,网络覆盖率达到了100%。这些实践,毫无疑问对下一步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产生积极作用。

  孙志刚说,破除“以药补医”,推动基层综合改革,政府的投入必须到位,这是建立新机制的基本保障。各地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基层医改投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谈到医改投入时说,“先救命,后吃饭”,也就是说财政投入优先医改,同时建立了量化补助标准,对市、县财政在保持各项补助不减少的前提下,对直管县和非直管县的乡镇卫生院分别按年人均0.6万元和0.5万元的标准给予基本工资补助。吉林省领导更是倡导:再苦也要看病,再穷也要救命。要求各级政府要足额安排医改资金,切实发挥了财政的兜底作用。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推进基层医改的前提,也是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运行的重要条件。各地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制度,普遍建立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分配机制。去年上半年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基层医务人员每月平均收入提高了600元。福建省在绩效工资以外,省级财政每年增加支出1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按照人均每年36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重庆市除实行国家规定的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考核之外,还规定院长(主任)绩效考核结果与干部考核、职务晋升等挂钩,建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黑龙江省将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调整至60%,设置岗位系数和考核系数,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这些改革举措把医务人员的干劲调动起来,有效地激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

  孙志刚认为:“基层医改从现实出发,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症结,在实践中探索破解难题的办法,在实践中推出创新举措,既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又建立了有保障、有活力、可持续的新的运行模式,成为整个医改在动体制、建机制上的一个最大亮点。”

  立足强基层,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年医改,中央投入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投入41.5亿元,支持了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设范围和资金投入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投入重点向中西部和边远地区农村倾斜。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1万多名,招聘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2万多人。

  各地也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内蒙古乌审旗推进县、乡、村一体化联动综合改革,在旗人民医院成立一体化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乡、村医疗机构,实行“流动医院下乡”机制。西藏自治区为602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流动服务车,提高了农牧民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同时,各地也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优秀人才下基层。浙江、安徽、河北等地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医”计划,选聘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开展服务。浙江省2009年开始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医,2011年全省招生1070名,学费、住宿费等由财政承担,毕业后到卫生室服务不少于5年或去欠发达地区服务满2年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可直接纳入事业编制。贵州安顺市建立辖区内卫生系统名医库,由乡镇卫生院或病人直接选择医生到农村看病,实现了城乡名医的共享,让农村居民就近便能享受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村医队伍建设也得到重视,31个省份都采取不同方式提高对乡村医生进行专项补助。陕西省对村医补助从6000元/年增加到10,000元/年。青海省财政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标准,由年人均5000元~6000元提高到8000元,同时给每个村卫生室每年按1000元标准给予水、电、暖补贴,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中专以上学历的村医再增加1000元补助。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养老保障政策,全国91%的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011年底,全省所有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全部得到落实。河南省对连续从事村医工作10年以上、到龄退出不再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每人每月给予300元的生活补助,有效解决了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不断筑强。

  孙志刚说,3年医改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国家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和改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乡乡都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的目标。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方便、可及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立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这次改革,首先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功能是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妇幼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六位一体”的服务,村医主要功能是公共卫生服务。其次,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10年~2011年,中央投入25.2亿元,支持了442所精神卫生防治专业机构建设,投入56.2亿元支持2150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投入42.5亿元支持县级妇幼保健院能力建设,投入8亿元支持结核病、职业病、麻风病及市级急救能力建设,投入16.4亿元支持农村急救体系建设。再次,充实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人均25元。同时,大力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健全培养制度等多种方式,扩大全科医生数量,逐步实现全国5万多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适量的全科医生。

  孙志刚说,这些措施推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提供专科服务为主转变到提供专科和全科诊疗服务并重,从与大医院无序竞争转变到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有序就医,从坐堂行医转变到上门服务,促进了卫生发展模式从重疾病治疗向全面健康管理服务转变,对保障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正在发挥出积极的效应。

  青海省各级财政投入2837.6万元,按照人均80元的标准,对全省城乡35.47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对行动不便及偏远地区的老年人,医疗机构派车给予接送,确保了每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的好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推进母婴健康“一免二补”幸福工程,对新婚夫妇进行免费的婚前体检,覆盖率达到了94.3%。筛查出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11.5万人,查出HIV阳性820人,有效地减少了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了人口素质。江西省建立“光明·微笑”工程,2009年启动了对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为唇腭裂患者进行免费治疗,在解决患者疾痛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在4个纯牧业旗推行“家庭小药箱进牧户”工程,为城乡群众送“健康小药箱”,箱内配有与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基本药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资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新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办法,把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综合考核标准,考核在85分以上的全额拨付卫生服务经费,在75分~84分的拨付90%,在60分~74分的拨付70%,在60分以下的只拨付50%,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绩效。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式,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服务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居民,居民可以凭券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享受免费得公共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凭券到卫生局结算服务费。这种做法使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实惠,也调动了医疗机构的积极性。甘肃省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养生、健康干预、中医传统疗法服务等,经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整体经费中统筹安排。

  立足让群众尽快感受到实效,全面推进便民惠民措施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各地不但态度积极,而且逐步触及实质问题,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陕西省勇于创新,先行先试,涌现出了以“全民免费医疗”为特点的神木模式、以建设“平价医院”为特点的子长模式、以城市医院支援县级医院为特点的洛川和太白模式、以统筹医疗资源“供需两方并补”为特点的府谷模式、以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为特点的镇安模式,这一批新型发展改革模式为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做了多方面有益的尝试,为全国创造了经验。浙江省在试点县以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发挥医疗保险调节作用,增加财政保障力度等综合措施,逐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

  便民惠民措施全面推开。全国93.8%的三级医院开展预约诊疗、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所有三级医院和79%的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临床路径管理扩大到331个病种,覆盖了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北京市开展大医院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在全市启用了114预约挂号平台。开展社区转诊预约,在13个试点区县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转诊服务,28家二、三级医院与2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定向转诊关系,转诊预约成功率达90%以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托自治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设立远程会诊中心,初步建立了覆盖自治区所有县(市、区)的远程会诊网络。

  甘肃省强化对公立医院的监管,全面建立医疗机构“八个排队”(医疗机构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门诊输液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平均住院费用、平均门诊费用、平均单病种费用、平均住院自费比例、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患者满意率)和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医师用药量、抗菌素使用量、患者自费药使用量、青霉素占抗生素比例)制度。2009年以来,全省24家三级医院中,因不合理用药而实施处方权监护(无独立处方权)1486人次、处方权限制(限制部分药品使用)51人次,处罚不合理用药医务人员1057人次,有效地遏制了行业的不正之风。

  孙志刚说,3年医改,亮点多多、实惠多多。特别是基层医改实现的重大突破,把当时的疑虑一一破解,当初的期盼已逐步成为现实,取得了“四提高、一降低”的显著成效。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2010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0%左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保障标准大幅提升,服务项目不断增多,受惠人群持续扩大;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人员编制普遍增加、素质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优化,待遇增加,活力增强;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全国平均下降30%,基层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这“四提高、一降低”,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明显的实惠,促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扩大了社会共识,增强了持续深化改革的信心,也朝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又迈出坚实的步伐。

  孙志刚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实践证明,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适应我国基本国情,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各地因地制宜、大胆地探索,中国医改一定能够找到破解世界性难题的成功路径,向全国人民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