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健康生活  >   健康快讯

专稿:医院自制药徘徊在存亡边缘

发布时间:2010-07-18  来源: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可惜中渐被放弃

“小儿止咳合剂曾是我们儿科的拳头药品,很多家长点名要用。很可惜,现在已经不生产了。”谈及那些陆续停产的自制药品,江大附院药剂科科长汤坚难掩惋惜之情。在该院制剂最新的注册名单里,还有22个品种得以保留,像小儿止咳合剂这样不再出现的院内自制药品,此次共有15个。

根据制剂生产流程规定,制剂室最低人员配置也需4人,但按照现有的制剂品种和产量,专设两人就已“人浮于事”。为此,在该院的院务会议上,制剂室的存废已数经讨论。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大附院的自制药品曾盛极一时,品种最多时达到90多个。包括大输液在内的一系列制剂,极大地弥补了当时全市的药品缺口,不少乡镇医院甚至是排队前来进药。

转折点是在2003年。这一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成立,《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等文件随后出台。这些文件,对医院制剂室的面积、设施,制剂的临床前研究、使用量及注册申报等,都做出了严格规定。其中“最致命”的因素被认为有两点:一是既有制剂“应当是本单位需要而市场上没有的品种”,即市场有售的药品,医院就不能再生产;二是新的制剂研制、生产标准与药企的新药研发标准基本接近,医院事实上很难企及。

虽然在医院制剂质量参差不齐的当年,出台此类规定堪称及时和必要;但事后依然有人感叹,“这事实上阻断了医院制剂继续发展的前途,意在让其随时间流逝而衰亡”。

与江大附院一样,我市其他医疗机构的自制药品,此后都呈锐减趋势。而2004年首次注册时,全市有700多种医院制剂。

在日益萎缩和边缘化数年之后,自制药品终成“鸡肋”。

(作者:记者 梁和峰  责任编辑:张群
 

金山论坛】 【返回】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