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健康生活  >   健康快讯

器官捐献在我市还有很大缺口

发布时间:2010-03-29  来源: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一位60岁的老太来到市红会,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在了解了老太的情况后,市红会秘书长周以泰建议她先登记。1993年以来,我市实行遗体捐献和眼角膜捐献登记,类似这位老太这样的登记捐献眼角膜者,18年来我市仅5人,登记捐献遗体者共196人。由于受到相关规定的局限,目前我市能够进行的器官捐献主要为眼角膜和遗体这两类。

眼角膜供体来之不易

一位曾接受好心人帮助的市民在弥留之际,有个心愿,就是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给需要的人使用。由于这位市民是癌症患者,心愿没能实现。市一院眼科副主任贡亦清解释说,不仅是恶性肿瘤患者,眼睛有特殊疾病以及患有肝炎等传染病的,都无法捐献眼角膜。他还介绍说,对于眼角膜捐献,不仅对供体条件苛刻,而且对移植时间也有着严格的规定,最好是取下角膜24小时内实施移植。从实际情况看,我市一些愿意捐献眼角膜者,大多是生前患了重病,或是为报恩而捐,而且不少是癌症患者,这就形成了不少无效捐献;移植时效也给眼角膜捐献造成了“受者找不到捐者,捐者找不到受者”的尴尬。

贡亦清说,从他所在的市一院情况看,以前曾对需求眼角膜者有专门的登记,但由于比较难实现,现在也就没有登记了,每年新增的需求者有四五人,老患者更多。有的患者等了一年半载没有回音,也就不了了之了。

周以泰和贡亦清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了建立眼库。他们认为如果能有全省甚至全国范围的眼库,就可以弥补镇江城市小、人口少、供体少的不足。有了足够的供体,一旦有需要,就可以较及时地解决问题了。

遗体捐献供远不应求

一位来自扬中农村的顾姓老人,2001年4月登记,2006年3月实现捐献;一位70岁的冀姓退休工人,2000年6月登记,2004年4月实现捐献……记者查阅了18年来市红会登记捐献遗体的记录,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才刚过而立之年。而且196例登记者中,70岁左右的占了一大半。实现捐献的,大多在登记几年之后。

江苏大学医技学院解剖实验室刘益仁老师已有20年教龄。他对记者说,虽然相比眼角膜的供体,遗体捐献的要多一些,但这么多年实现遗体捐献的只有16例,严重供不应求。对医学院校来说,人体标本首先需要给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解剖之用,然后再将其做成各类器官标本,供其他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之用。就他们学校而言,每年至少要用到30例人体标本,大量缺口还要向外地求援。

究其原因,刘老师说,从登记捐献到实现捐献还有个不可预知的时间差;而且,目前镇江人对遗体捐献的认同度还不高,有的虽然本人生前进行了登记,可家人不太清楚,或者即使知道,可真正到了亲属终了之时,还是不忍心这么做。

孙霞

(作者:  责任编辑:张群
 

金山论坛】 【返回】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