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球最大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有四成受访者在服用保健品,每天服用的将近六成。这项针对5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调查显示,保健品食用率最高的是菲律宾和泰国,每三人中有两人食用,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以56%并列全球第四。
调查中,超过六成的消费者选择“增强免疫系统”为服用保健品的最重要原因,其次为“预防生病”以及“确保饮食均衡”。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保健品在各国是如何“深入人心”的。
美国人:把维生素当饭吃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钱堃:美国市场上的“健康食品”多达数千种,令人眼花缭乱。但真正畅销的不过一二十种。近日,美国癌症研究协会调查发现,43%的美国人服用多种维生素,吃得最多的保健品是维生素C(17%)、维生素E(15.7%)和大蒜素(8.7%)。
的确,通过几十年来的反复宣传,美国人已养成每天吞服维生素丸的习惯,很多人在饭后会将一大把红红绿绿的保健品丢进嘴里。笔者走访了美国最大的几家连锁药店,发现维生素类产品的分类极为细致,针对补充类型以及适合人群类型的就有近百种,价格则从数美元至数十美元不等。
然而,即使在保健品产业相当发达的美国,保健品食用仍存在不足之处。在采访中,几位美国营养学者均表示,美国人不存在饥饿问题,但营养不良症却为数不少,这与过分依赖膳食补充剂不无关系,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完美搭配各种保健品的能力。某些产品的功效经常被过分夸大而误导消费者,这在减肥类产品中更普遍。
近日,美国《预防》杂志针对以上问题刊出安全食用保健品的4个守则。守则1:有需要时再吃。每隔两三天吃一次,不但减少过量危险,也可补足身体对营养素的需求。守则2:注意药物交互作用。维生素和保健食品经常会与西药发生作用,建议心、肝、肾有问题的人使用前最好先和医生讨论。守则3:不要超过每日建议用量。即使安全性较高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也可因排尿少而造成累积过量。守则4:选择小包装。吃保健品也要分散风险,至少每两个月更换不同品牌,不但可增加身体利用率,也能避免产生抗药性。
法国:减肥保健品最流行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唐颐:据2008年TNS国际调查中心调查,法国人均每年花费139欧元用于购买保健食品。法国最流行的“保健产品”是“减肥产品”,3/4的人经常购买一两种此类产品。包括有减肥功能的瘦身型产品,以及预防疾病的低脂无脂产品。
此外,补药类的销售额超过1.5亿美元,占膳食补充剂总销售额的23%。复合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销售额均超过1亿美元。这两种产品合在一起,占全部销售额的1/3。银杏叶类在法国也深受欢迎,销售额略低于1亿美元。
与中国不一样,法国的保健品和普通食品通常都摆在一起卖,这样更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因为有的保健产品的功能相当于药品,只对具有某些疾病的人有用,对普通人来说,“保健品”可能就成了“危险品”。
去年底,法国消费者协会对33种保健品进行测试,发现“这些产品有时候会危害人体健康”,并着重提醒以下几点:一,服用身体不需要的膳食补品和补药,会破坏人体器官组织的平衡。二,膳食补充剂并不能预防癌症。三,少量服用补品有好处,大量服用则危险。四,几种营养素会产生不适应性:“绿茶提取物”产品可能导致严重的肝脏疾病;松果是一种过敏原;苦橙(枳壳)对心血管患者不宜。
日本:婴儿食品销量最多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林雪原:保健品在日本叫做健康食品,种类五花八门,有的像药物,如胶囊类,有的是饮料,比如保健酸奶,还有健康型糖果等。日本的保健产品厂商约有2万多家,产品数万种以上,每年平均有万种以上新产品充斥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12亿美元。日本最大类别的保健品是复合婴儿食品,2006年的销售额超过6.5亿美元。益生菌类次之,销售额超过3.5亿美元。帮助消化的梅子干产品位居第三,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蜂王浆和钙类的销售额也超过了3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氨基酸类。
在日本,最受欢迎的健康食品还是维生素,因为这是最实用、最见效的保健品。但在专家眼里,却问题重重。
第一,日本的一些保健品企业,过度宣传某些矿物质的作用,或故意宣传费者体内多缺少某种矿物质,误导其过量服用。
第二,营养剂以维生素为主要成分,而目前消费者对于维生素并不匮乏。日本每年都会发表的国民营养调查显示,钙质不足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而主要维生素的不足情况已经获得改善。
第三,维生素供应来源问题多多。被当作医药品使用的营养剂,常常是多种营养素的合成品。一项调查显示,73.4%的消费者希望自己所服用的是天然维生素。
日本药学博士、TURUHA综合研究所社长辻正亲提醒说,不要过多地从保健品中摄入铁,过量的铁质在肝脏积蓄起来,易引起肠胃不适。保健品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应该听听医生的意见。
新加坡:2/3的人天天吃
本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陈欣:尼尔森公布的调查中显示,48%的新加坡受访者是保健品食用者,其中2/3的人几乎天天都吃保健品,比亚太国家和全球的平均人数都要多。值得关注的是,只有7%的本地受访者是在医药保健人员推荐下开始服食保健品,仅有1%的新加坡受访者是在药剂师或售卖保健品商家介绍下购买医药保健品。
以生产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著称的GNC在新加坡共有54家分店。在记者逗留在GNC店铺的近一个小时里,就有十多人光顾和咨询,其中8人买走了物品。不止专卖店和超市,在各加油站附设的便利店里,保健品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对此,新加坡普通科医生詹俊源建议,只要平日饮食均衡,一般人是不需要再另外服食保健品的,通常需要服食保健品的多是年长者、体重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或是有特别饮食习惯的人。英国:人人备着鱼油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陈甲妮:根据英国的一份不完全统计,拥有7000万人口的英国,有1/4的人每年会定期购买一些保健品,以鱼油为最,销售额超过2.25亿美元。甚至有人戏称:鱼油唯一无法做的事情就是在早晨发动你的汽车。
英国人饮食方式油腻,正餐不外乎是油煎香肠、炸鱼或炸薯条等。为了软化体内血管,鱼油类保健品成为英国人的“常备药”。正在保健品店购买产品的顾客约翰告诉记者,不少英国人在早餐后会服用一粒维生素片,午餐后吃一粒鱼油胶囊,晚餐后再服护甲护肤的营养胶囊。
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英国卫生部中医立法工作组中医专家代表程铭钊博士对此表示,在获知体检结果后,身体缺什么补什么,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方法。一定不能盲目崇拜保健品的功能。英国饮食协会的注册饮食学家露西?琼斯也表示:“有些保健品吃下肚马上会有肚胀之感,是因为所服用药物与食物间发生了通便利尿的反应,而并不是真正地排出了身体里的毒素。”
中国:钙、蛋白粉、复合维生素位列三甲
本报记者田野: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主任委员杨月欣表示,在中国,最受欢迎的保健品是钙类,2006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长期以来政府和企业都非常注重对补钙的宣传,加之中国人牛奶喝得又少,所以造就了今日家家户户老人小孩人手一瓶钙片的局面。蛋白粉次之,销售额约为7亿美元。蛋白粉的“走俏”,主要是广告宣传的结果。其实蛋白粉主要适合大运动量及处于疾病恢复期的人,正常人并不太需要补充蛋白粉。复合维生素是第三大单一产品,销售额超过6亿美元。补药类和儿童用特定产品紧随其后,销售额略低于4亿美元。人参类的销售额超过3.5亿美元。鱼油类的销售额大约为1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其他矿物质类(除钙类)。此外,中国还有着规模庞大的其他类别的产品,它们的销售额超过15亿美元,包括灵芝类和阿胶类等。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潘丹峰则指出,如果身体没有相应的需求而一股脑乱吃保健品,摄入了超出生理需要的营养素,就可能出现过量、中毒的情况。例如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A,会出现疲倦不适、嗜睡等中毒表现;长期大量食用维生素D会引起高钙血症;蛋白质过量摄入,则会增加肝肾负担。老人不妨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钙片。对于有失眠、潮热、情绪不稳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可补充些植物雌激素,像大豆异黄酮就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