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药
从以前立着个“高价收药”的小纸牌,到如今医院、社区等地牛皮癣般的小广告,人们对药品回收这一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但你是否知道这些药从哪里来,又流到何处去?走街串巷的药贩子倒手后到底能挣多少钱?记者展开了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
抗肿瘤等高价药成香饽饽
3月26日下午,记者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转了一圈,发现通往医院大门口的一段路上,每隔一两步便能看到“高价收药”的小广告,不少已是一层摞着一层。有些小广告还特意注明“抗肿瘤药”、“进口针剂”等字样。马路边上的电话亭、电线杆上也密密麻麻到处都是。在记者居住的虎坊桥附近小区的主干道上,这类“牛皮癣”也贴了一路。
3月30日上午,记者拨通了其中一个药贩子的电话,问道:“你收药吗?”接电话的男子一听立马来了精神,连忙回答:“收,收药!”并询问记者都有什么药。记者回答说:“家里有些常用药,比如消炎药、胃药什么的。你能给多少钱?”他回答说,这些常用药都“不值钱”,也就两三块钱吧,要是有效期长,大概能给到原价的10%。随后,记者谎称医院有关系,能“搞”到不少药。该男子马上答道,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和进口针剂目前的利润都较大,可以给到原价的50%—60%,如利比泰、希罗达(抗肿瘤药物)等。
与几年前相比,这个处于黑暗中的市场发生了微妙变化。原来人们习惯于将街边“药品回收”与“过期药”划上等号,而此次记者在调查中接触到的药贩多数对此并不“感冒”,反而对抗肿瘤药物、进口针剂、降糖药物、心脑血管药物、肝病药物等非常关注,愿意出高价回收。“过期的不收了,不过快过期的倒是可以。普通药物利润空间太小,只有量大才有点赚头。”一位来自浙江的药贩子无意中道出了个中原由,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病等病人多,需求旺;而抗肿瘤、进口针剂等不少是昂贵的短缺药,自然利润高,销路好。
药品回收市场的潜规则
药贩收购药品后又是以什么价格出手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先要了解药品回收市场的游戏规则。在药品回收市场,如同直销一样,有着上级和下级之分,各个层次的药贩子呈“金字塔”形状。多数底层药贩子通过将收来的药倒手卖给上级药贩子,从中获利。
以市场价格为千元左右的希罗达为例,记者以百姓的身份与一位刘姓女药贩子联系,她表示,30粒一盒的希罗达能给记者600元。当记者又以底层药贩子身份以卖药为由,联系到在北京干了10多年,同时经营收药和售药的东北人宋先生时,他表示愿以750元一盒收购。如此算来,仅这一层的利润便高达150元。而面对患者的个人求购,宋先生给出的价格为800元,每盒只加了50元。该药四盒为一疗程,从中倒手赚得200元。“虽然每盒加的钱不多,但你没看到我一天要卖掉多少盒,这叫薄利多销。”宋先生说。
记者调查发现,宋先生正是一位处于“金字塔”上层的人物。记者佯称刚入行不久,想将“货”转手给他,约他到北京宣武区某三甲医院附近见面。在仔细确认记者身份后,只见他打开奥迪A6的后备箱,指着里面的一堆普药(普通用药)问道:“这些药你都见过吧?你找到我算是找对人了!”
在与宋先生接触过程中,记者明显感觉到了庞大的收药者队伍让这个行当竞争日渐激烈。宋先生就多次强调,不把货卖给他,在北京绝对难以立足。据他透露,目前在北京,至少有几百名东北人在从事药品回收这一行,而记者直接联系过的近10位药贩也均带有明显的东北口音。而据了解,除上海外,全国各地的药品回收几乎都成了东北人的天下。
在宋先生车内坐定后,他拿出一份药品明细表,上写有商品名称、通用名、规格、生产厂家及价格。“你把上面的药名印在名片上,再附上你的联系方式,去医院发就可以了。”话音刚落,只见他发挥了令人吃惊的记忆力,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将一份长达5页纸,136种普药的价格一一标出,并具体到个位。“这么多年,我干的就是这个,还能不记得?”面对记者的好奇,宋先生回答道。
医保患者成紧盯对象
记者以讨教的语气询问怎样收药效率最高,出乎意料的是,他给出的答案竟是盯着那些医保患者。“你就去医院门诊药房那盯着,见开药的就问问卖不卖。哪怕不能现场交易,给他们发张名片也行。”说完后,他又指着医院门口几个老人说,他们可能就是长期在医院开药的,每月只要固定有七八个人给你供货,每人上千元,你就不用发愁了。
在2007年,上海药监局破获的一起地下非法收售药品案中,其中95%的药品是从借用的医保卡中套现而来的。对此,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其实反映了以药养医的弊端。“医保患者从医院开药大约只需支付20%的费用,既然有人以高价回收,他们肯定乐意去开药。”
回收的药品流向何处
不出记者所料,药贩子对药品销往何处这个问题讳莫如深。当记者问药品都卖到哪里时,宋先生回答“全国各地”,其他的多一个字也不说。而记者在与另一位药贩子的交谈中发现,他的药品主要销往郑州、哈尔滨、河北、沈阳,并承认大医院难进,多卖给小医院、私人诊所和小药店等,尤以药店为主。
据媒体报道,边远地区一些个体诊所、乡村卫生室等基层涉药单位也成为这些回收药物的重要阵地。上海市食药监局稽查处处长盛国远在分析2007年那起大案时曾对媒体表示,虽然目前尚未发现从配方开始制造假药的现象,但不排除有改换包装和地下造假的情况。“批发商”从下游零售“药贩”处收集药品,在民宅内重新整理、打包。药贩为使翻新生产的药品不被识破,还专门到某些医疗机构回收废弃的药品说明书、药瓶、药盒等,以便再次利用。
“这种行为肯定是违法的。”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相关负责人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药贩们倒药无非是为了赚取其中的差价。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专家孙忠实则认为,目前,我国药品回收领域监管非常混乱,这种小商小贩走街串巷的收药行为,会导致用药的极度不安全。但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切断这条利益链呢?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郭云沛认为,需要严把两个关,一是包括医院、小诊所等在内的用药单位,必须从有资质的药品供应商处购药;二是药品供应商应从有资质的药品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购药。此外,药品回收市场的逐渐庞大也说明药监部门确实存在监管漏洞,要加强药品动态管理,对药品的质量、数量、批号等信息实施严格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