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刚转冷的时候不宜马上用围巾帽子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资料图片)
天气转冷不用急着戴帽子
“穿衣戴帽,养生为要。现代人着衣不但要时尚美观,更不能忘了健康。”周教授说,如何穿戴才能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其实宋人蒲处厚在《保生要录·论衣服门》中早有精辟的概述:“寒欲渐着,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夫寒热平和,形神恬静,疾疹不生,寿年自永。”说白些,就是天气转冷时衣物要渐加,转暖渐减,但必须保证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当然,无论凉意或暖感都得有个度,不应因过凉带来冷冻感,也不要太暖令身体燥热不适……唯有凉热适度,身体和精神才会畅快清静少生病,自然也就更长寿了。
而在宋人之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的《脉法》就载道:“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古人将上述的养生原则简称为“凉头暖足”。联系到当下时序的变化,“凉头”是指应让头部尽量适应自然温度的变化,不要稍微有点降温、多点凉意就马上戴帽子、包围巾,而“暖足”则要让脚经常处于温暖的状态,时下出门该是逐渐弃凉鞋、拖鞋并着袜以“祛寒就温”,不要轻易让脚受冻。
寒邪最易从足部入侵人体
“凉头暖足”到底有何道理呢?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脉的六条阴经均至颈部或胸部为止,唯有六条阳经全都上升至头部,胸上至头的阳气最为充足,也较为耐寒。而“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因此“寒易从脚起”,且“脚冷冷全身”,着衣时若不注意保暖,寒邪易从足部入侵,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离心脏比较近,身体能量和养分的供给都比较充足,人体血中氧气约1/3供给头部和大脑;而脚离心脏则比较远,身体能量和养分不能及时输送,所以脚暖一点的话能加速全身血液循环,以保证身体养分的及时供给。
对于婴幼儿来讲,他们不懂表达过暖或过凉,不必在乍冷还热之际穿戴得像“裹蒸粽”一样,民谚谓“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的经验值得重视。
老慢支要注意头部保暖
周教授指出,“凉头暖足”是一般常理,如何把握“冷暖之度”?《素问·调经论》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则既要考虑气候变化,又要因人而异,或“先寒而衣”,或“先热而解”,此乃《内经》强调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之要诀也。
他提醒说,老弱病残者,可能对寒热的耐受性较差,则应小心调摄,不能以常人度之。比如,老慢支患者呼吸道遇冷时易受到刺激,可诱发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的痉挛,造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因此,要特别注意头颈部的保暖,必要时可系条轻便的围巾;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要特别注意手脚和头部的保暖,因为这种部位的血管遇冷收缩可增加心脏的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稳定。
“寒欲渐着,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夫寒热平和,形神恬静,疾疹不生,寿年自永。”
——摘自宋《保生要录-论衣服门》
前几天北方冷空气南下广州,不少市民忙着添衣戴帽,有人却仍一身短裤T恤的清凉打扮。虽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古往今来,也有最基本的养生原则。在本周的“中医知多D”中,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岱翰特选宋人蒲处厚所撰的《保生要录》中相关要诀,与大家分享在南方“乍冷还热”的秋冬之交,如何通过恰当着衣来养生防病。(栏目主持: 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方宁、张秋霞)
(编辑 张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