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人物风采

云水守望 墨染流年
——河南书法家陈思杰和他的书法

发布时间:2017-02-06 09:2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魏野诗《寻隐者不遇》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张春华

  陈思杰 字慕之,号云水阁主、云水守望者。1970年1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信阳市书协副秘书长。其书法早年师从刘宝光先生,2007年脱产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师承陈大中、汪永江、张羽翔、吕金柱、戴家妙、鲁大东等诸师。作品入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尧山杯”新人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首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展等。

  时下,书坛行草书的创作,虽然以“二王”风格最为流行,但一个不可忽视的误区,已然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早在多年前白砥就曾在《当今“二王书风”缺失什么》一文中指出:“二王”之所以千古不朽,首先是因其破古开新,将自汉以来的旧法用笔发展变革为以提按顿挫为主要特征的新笔法。古人的实践告诉我们,大凡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一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而发展的。

  对照历史上诸多大家的成功学习经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书家陈思杰深谙,只有传统与个性兼具的书法作品,才能富有生命力。他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颇具自己个性的书法创作之路。

  陈思杰的书法五体皆涉,从多年前的侧重于魏碑研习,到近年来的倾心于篆隶与行草,可窥见其对书法艺术的独到理解与执著追求。其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首届“赵孟頫”全国书法展,以及“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展中频频亮相,使关心他的朋友看到了他的才能。

  回眸艺术之路,陈思杰有着刻苦而艰辛的历程。自1986年秋,在信阳师范刘宝光老师的指导下,临习柳体楷书,到信阳师范毕业,其间,用他自己的话说,“由于年轻时的贪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方式,显然收效甚微。”

  2007年春,陈思杰有幸成为中国美院书法进修班的一员。他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通过一种书体、一种书体、一个碑帖、一个碑帖的精准临摹以及对书法史、绘画史、篆刻学和古代汉语的学习,逐步明确了方向。在杭州学习期间,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处经常能够看到他的身影。特别是在陈大中、汪永江、张羽翔、吕金柱等知名教授的谆谆教导下,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如果说美院的进修,造就了陈思杰强烈的自我把握意识和创作的独特潜质。那么,2008年毕业后,则是他提升自己书艺水平的开始。

  从杭州回到信阳,之后又成为区委宣传部干部的陈思杰,凭借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文字能力,不仅工作干得十分出色,且对书法有了更广泛的学习与研究。由于工作繁忙,他只有每天夜深人静时,潜心在自己的书斋“云水阁”里挑灯读帖,临池挥毫,这样大量的练习,无疑为陈思杰的书法境界提升奠定了基础。

  可贵的是,虽然其时“二王”书风影响和造就了当下人们的基本审美趋势,但陈思杰并不盲从,而是毅然给自己定下计划:前几年多致力于魏碑的探索与创作。为此,他遍临北魏时期的大量造像、墓志、摩崖、塔铭等,创作中又加入自己的理解,追求天真烂漫、率性野逸、涉笔成趣的风格。

  多年的学习实践使陈思杰明白,仅学一种书体是远远不够的。在他看来,对于不同书体经典碑帖的学习、临摹,不仅可以体会不同书体之间、不同碑帖之间的用笔方式的不同,还能融会贯通地给创作提供无尽的源泉和多种可能。

  也许是受河南文化重镇、隶书大省的熏陶,陈思杰和许多中原书家一样曾偏爱隶书。虽然他在广临《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等隶书经典时得心应手。但是,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他发现,一些习书者,往往因重视了临帖而忽视读帖的现象。他认为,只读不临,会眼高手低;而只临不读,则事倍功半。于是,在隶书研习过程中,他逐步养成了读帖的习惯,尤其是对帖中字体点画及结体大小和疏密变化的深刻理解,使他在临摹时,做到了胸有成竹。

  如何避免长期只临一两个碑而出现的油滑现象,关键在实践。陈思杰常常以一周一换的方式,在十几种汉碑中流连。“随着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临摹过一遍后,便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碑体,固定下来进行专心临摹”,这是陈思杰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他坚持忠实原碑,首先在临得像上下工夫,其次随着临摹的深入,逐步加入自己对原碑的理解,并在保留原碑整体基调的前提下,对点画和结体进行一些合理变化与改造。

  陈思杰在追求个性风格时,十分注重“取”与“舍”、“点”与“面”、“古”与“新”的关系。创作时他常视点画结构不同而随之变化,做到取中有舍,章法虚实呼应,总体大小疏密有致。尤其是他还根据隶书兴盛于东汉,而于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宋元明出现了较长沉寂期,到了清代才得以复苏,并出现了金农、伊秉绶等隶书大家,这与诸代碑学复兴直接相关的这一史实得到启发,找到了汉隶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契合点,创作出了既有汉隶发展延续形态、又有现代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的隶书作品。

  陈思杰的行书创作同样有着坚实根基,这一点从他一系列的作品中,即可充分得到证明。其行书,在广泛汲取《集王圣教》、米芾、王铎等丰富营养基础之上,又常涉唐五代墨迹、八大、赵之谦、白焦等书艺经典。陈思杰的草书则于《书谱》《十七帖》等用功尤勤。

  为向多样化发展,最近一两年,陈思杰又痴迷于张旭、怀素和黄山谷等大草名家的作品。在学习中,他努力做到取法乎上,与古为徒。坚持写篆隶,借篆隶之功,助行草线条之圆厚,并提升字外功夫,加强对绘画、音乐、舞蹈艺术的了解,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细品陈思杰的行草书作品,线条收放自如、笔力劲健、结体多变、虚实相生,无论是大幅巨制抑或小品册页,都能明显地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书卷之气。欣赏陈思杰的大草,则有着大河奔腾、直向海洋的不可阻挡之势,特别是他笔下那出神入化的线条、墨色与章法,所传递和迸发出来的节奏、气势、神韵和情感,像一首交响乐般打动读者。

  陈思杰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云水阁”,给自己微信昵称取名“云水守望”。我问他为何取此名,他说,“云在青天,卷舒自如,水在瓶中,随器显形”。游云和流水皆为最自然、最本真、最灵动之物,云可雾化为水,水可升腾成云。他把水比喻成书法之点画,云比喻成书法之神韵,正与书法意境相契合。

  他坦言:“书法乃寂寞之道,我愿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亦如我在宁静中守望云水。”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