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翻阅镇江

童年的苏医河

发布时间:2017-01-23 09:2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郎宝林

  上世纪50年代初,医学院朝南的大门外,五六十米远处就是苏医河,站在河边可以看到鼓楼岗上的民居房屋。因建设解放路之需,河流西段被填埋,只留下了东边长约500米的死河。

  死河并无污染,河面上依然碧波荡漾,风光宜人。苏医河北岸地势平坦,到了春天,河边杨柳婀娜,摇摇曳曳。清明之后,你若走过河边,水里会有笔芯似的青茎冒出,那是遗落水中发了芽的荸荠。阳春三月,河里会游出一群群小蝌蚪,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河水泛起微微波澜,河岸边竟有一簇簇慈姑的菱形叶子婷婷伸出水面,鲜绿植物,生机盎然。一对对白蝴蝶从河边灿烂金黄的油菜花上飞过,河岸上踏青、垂钓者络绎不绝。夏日里,半条河里盛开着荷花,袅娜的荷花在水中摇曳,清新雅致。荷叶下是鱼儿的藏身之地,在拥挤的荷叶间垂钓,一阵微风吹过,那荷花的清香和晶莹的水珠,令人陶醉。钓上来的多是二三两重的鲫鱼和半斤以上的鲤鱼,河里的鲤鱼特别多,总也钓不完。

  医学院大门前,一畦畦菜田整齐如棋盘,菜田间纵横交错的水沟与河道相连。夏日雨水暴涨,河水几乎淹没全部菜田,鱼儿沿着四溢的水沟到处乱窜,正是捉鱼的好时机。我们一群孩子下到水沟里,水花四溅,不小心有人滑了一跤,笑闹声格外欢腾。不论是泼辣奔进的鲤鱼,还是滑头滑脑的泥鳅,抑或小鱼小虾等等尽皆入篮。望着我们这些花脸泥腿的孩子,河边散步的老人莞尔“捉鱼更比吃鱼香”。

  苏医河南岸的解放路上,有一傍河面建的竹柳厂,生产各种竹器及柳条制品。绿水盈盈的河水给工厂提供着便利,河面上终年飘浮着一长溜竹牌。每到春天,待浸泡在河中的一捆捆柳条发了芽,就到了绿柳的季节。工厂后身通往鼓楼岗的大路上,热火朝天的剥柳队伍一字排开,剥一斤柳条给加工费五厘钱,许多人家争相前来剥柳。剥柳需用巧劲,一个用刀夹固定,一个拉,两人合作,柳皮撕开,露出白生生的身子。生柳放在阳光下晒两天成为熟柳,就可以加工制成品了。晒柳时,一摊摊,一排排柳条铺开,延绵数百米,大路上白花花一片,蔚为壮观。我家院内一个姓管的邻居在竹柳厂上班,他的儿子小羊与我同在一起读小学,俩人终日形影不离,常一道出没于竹柳厂内外。游荡在苏医河边。我们极喜欢扒在工厂路边的窗口,看着一根根柳条在能工巧匠手中是如何变成桌椅、柳条箱、安全帽、笆斗和针线匾的。各种古朴灵巧的制成品,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竹柳厂往东,河边路旁有一座医学院的茅屋冰库,每到腊月寒冬,河面结起厚厚的冰层,冰库便开始收冰。尽管每斤三厘钱的收购价很低,那时人们都很穷,消息一传开,赶到河边敲冰捞冰的人蜂拥而至。人们用箩筐、水桶抬着冰块在冰库门前排起长队。大路上散落的冰块比比皆是,在午后阳光照射下的冰块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售冰成为苏医河上冬日难得一景。

  距鼓楼岗百米远的河边,有一阶梯形码头,这里曾是苏医河最热闹处。鼓楼岗山高缺水,河码头成为重要用水之地,码头上终日人来人往,热闹异常,有人家还将碗筷用竹篮拎到码头上来洗。有时码头上洗衣的年轻女子一字排开,家长里短,嬉笑取闹,衣物红红绿绿,棒槌声高高低低,宛若一幅美丽的汰衣图画。

  夏日午后,我们常瞒着家里去河里游泳。半里地外,就能听到码头上扑通扑通的嬉水声。下到河里,一脚下去常踩到河蚌、螃蟹之类的水生动物。温柔的河水轻轻托起我们的身子,我们游的都是那种有点笨拙的狗刨式。比赛狗刨式时,各人拿出看家的本领,两条胳膊用力往后挠,双脚轮流打扑腾,拼命往前奔,刨水声搅和着呐喊助威声响成一片。爬树撅枝编柳帽儿,扎到水底藏猫猫,骑人当马打水仗,捉到俘虏抹稀泥……苏医河于我是一个快乐的天堂,清澈的河水,河岸上碧绿的菜畦,河水里游动的小蝌蚪,还有码头上阵阵的捣衣声,一切都是那么平凡可亲,到处都遗留着童年的脚印与欢乐。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