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翻阅镇江

寻找德元堂

发布时间:2017-01-10 09:4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茗山法师居住过的地方?
  德元堂石碑

  文/图  黄胜国

  宝盖山东面黑桥西有一处民国时期老房屋叫“德元堂”,即现在的黑桥西52号和53号几栋民宅建筑所在位置。这里住着多户居民,非单门独户。根据1985年《关于镇江市京口区历史建筑的现状及分布的情况调查》:“德元堂原主持人姓胡。现存民国辛未年民国20年即1931年京沪铁路镇江站潘天福、宋广德等人敬献的‘德元堂’三字门额一块”。

  德元堂是民国时期理善劝诫烟酒会在镇江的分会组织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初茗山大师等一批僧人尼姑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针对目前存在的德元堂旧址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居住,争取早日让德元堂标志门额重见天日。

  民国时期德元堂是慈善机构

  德元堂寓意有“以德济世,以元养生”的古训。据当地居民回忆,德元堂原为三开间房屋,两进两厢。

  笔者最近多次寻访了黑桥西的德元堂。

  黑桥西进去有一面朝东的牌楼,德元堂就是从其中的一处院门进入。一位赵姓70多岁老者给我们讲述他记忆中的德元堂。

  现住黑桥西53号的老夏介绍说,德元堂曾经有三排房子,东西走向,里面有院子,最西面的小间是“文革”期间和尚尼姑每天做饭的地方。目前德元堂所在位置,已经被民宅建筑占据,原先的德元堂旧房屋大部被拆毁改造。

  笔者从寻访中得知在上个世纪70年代,黑桥西53号一处叫毛头妈(刘金华)家里的墙壁上还存有“德元堂”三字的门额。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这家住户翻建房间,把“德元堂”门额的墙壁砌造在家中墙壁里了。如果想要让“德元堂”三字的门额再次重见天日,只有等这里拆迁改造才有可能。

  我们在寻访中还发现,一家住户楼上保存着2块石碑。这块石碑是20多年前户主房屋翻建改造时,从德元堂旧墙壁上拆卸下来收藏的。白色大理石质地,长约1米,宽约40厘米,保存完整,上面刻写着民国时期建立德元堂的缘由。碑文篆刻时间是民国31年秋8月到9月之间(1942年)。

  碑文记载文字:“民国三十一年秋八月初四日毂旦,查本公所德元堂乃理善劝诫戒烟酒会开创于民国丁巳年间,发起人为丁大法师振鹏,道号来成。主席张玉喜,承办吕步高等……皆竭力诚心协办,不懈募化佛像并造厨房佛龛,接化前殿,又首倡慈航佛会。游行城区各处普度,消灾邑人敬信……国三十一年秋八月前殿圆满之期立此石碑……必佛光长照永荷神庥,吉祥如意,可预卜也。”另一石碑上镌刻了当时襄助出资建造德元堂前殿及每年代募会费的近四十位信众姓名。

  碑文中记录了德元堂建立于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年),作为全国理善劝诫戒烟酒会在镇江的分部组织之一,创建者为丁振鹏。1931年(民国20年,辛未年)丁振鹏圆寂去世,公选倪兆林主席承办管理德元堂。除了劝诫戒烟酒之外,还举行佛会游街活动,即由信众抬着观音佛像,游行镇江市区,普度众生。

  镇江“德元堂”应该属于民国时期中华理善劝诫烟酒会下属分会组织,组织和管理机构按照理教管理层的架构进行。设立分会最高管理负责人是领正,下面设立多位承办人。共同管理劝烟酒会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德元堂还进行私塾教学,普及文化扫盲。曾有附近周边儿童在里面上学读书。民国时期德元堂成为全国劝烟酒会在镇江几处劝诫禁烟戒毒场所之一,并得到当时商会陆小波会长的支持赞助,收容染上毒瘾人员,使用德元堂熬制的戒烟膏中药戒除鸦片毒瘾。据说名气超越南面不远处民国另外一处劝诫戒烟戒毒所,黑桥厉家塘福善堂。

  据了解,民国时期全国理善劝诫戒烟酒会在镇江创立多处分会分支机构,其中黑桥附近还有普善堂(原铁路边21-29号),因为翻建改造,旧宅已经不存;福善堂(禅林),在厉家塘后138号,目前处于拆迁状态;正心堂原在梅园巷45号,为中华理教会(汉留北派)领导曹丽青的住宅,因道路扩宽,原址无存;问心堂在宝盖路151号,原都天行宫房屋改建,后为雕刻厂厂房,再后来是美华印刷厂,目前内部改造为民宅。

  茗山法师在这里生活了六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理善劝诫烟酒会被作为非法会道门组织被取缔。德元堂被政府接收。解放初期这里做过文化辅导学校的夜校。每天晚上辅导相关学员集中读报读书,宣传党的思想。

  “文革”期间的德元堂被作为和尚、尼姑集中改造学习的场所,共有10多位和尚和尼姑陆续在德元堂里生活过,其中有焦山的茗山法师,金山寺里的妙华法师,几位年长者在这里走完人生最后路程。

  据德元堂附近居民介绍,当年这些落难离开寺院的僧人被集中赶到德元堂,每月给予不等生活补贴,级别待遇较高的每月有16元的生活费。一开始每天是僧人各自做饭生活,后来有专人烧饭。僧人与周围邻居相处和谐,现在还有老邻居回忆当年,有一段时间有僧人每天傍晚教习周边年轻小伙子打拳习武、强身健体。附近有善心的年轻人也主动照顾堂里上了年纪的僧人,帮忙干些挑水跑腿等杂务。

  据了解,茗山法师是1972年从大盛家巷迁移到德元堂里居住,时年66岁。茗山法师待人和善,与周围邻里相处和谐。居住在德元堂附近门口邻居见到茗老都尊称其为钱爹爹、钱师傅。

  有当时居住在黑桥西的邻居现在仍清晰地记得:茗山法师当时住一个通间,估计有十六七平方米,收拾得很整洁,床上挂着蚊帐,床头有一个床头柜,放着几本经书和几串佛珠。茗山法师在这里生活起居极有规律,每天早起,常穿一件灰色长衫,白色绑腿,在德元堂西侧门外空地,打拳练腿,锻炼身体,然后学习经书。

  “文革”结束后,茗山法师开始恢复日记,其中记录了他在德元堂生活的一些细节片段。他最后一晚住在黑桥西德元堂是1979年7月6日,7月7日起茗山搬回焦山居住。累计起来,茗山法师在德元堂居住生活了6年多时间。    

  在德元堂生活的日子里,茗山大师每日研读僧人偷存的经书如《心经》、《佛说阿弥陀经》、《地藏经》、《法华经》、《遗教经》、《金刚经》、《楞严经》等。并将这几种佛经的经文要义,用四言、五言或七言,编撰成偈颂诵句,编写出《诸经摄颂》佛学专著,总摄每部经典精髓,易懂好记,便于诵读。茗山法师还在这里手抄了一部《楞严经》。为了防止佛经诗书被查抄,法师曾经把部分佛教经书交给对门邻居烈属范老太太收藏。范老太太将经书仔细收藏在柴火房里。

  德元堂旧址东侧尚存的老房屋,现住着一户姓杜的70多岁老太太,屋内德元堂老房屋的柱梁依然存在,室内增加了一处阁楼,有木质楼梯上通。室内因为光照问题,比较阴暗,烧饭的地方是老屋外很窄的空地。进门右侧醒目的有两行毛笔楷书文字:“古德云堂黑桥西53号副门右黑桥”。从墨汁书写的陈旧痕迹看,有相当的年数了,作者是谁不清晰了,会不会就是茗山本人的手迹呢?待考证。这是目前可以证明此处就是民国时期德元堂的文字实证。“德云”估计是德元的笔误,或者是居住此地当地居民的俗称口误。

  经过笔者多方核实查对,原先德元堂三开间两进两厢,经过最近30多年来居住居民的翻建房屋,原来旧房已经拆除大半,目前尚存一开间一进一厢,也就是杜老太居住的位置。当地邻居们说此处房间就是当年茗山法师曾经生活居住六年的房屋。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