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翻阅镇江

砖雕门楼的残缺美
——读《镇江东乡雕花门楼》图集

发布时间:2016-12-28 09:2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犀 泽
丁岗孙氏宗祠:白鹤流芳
大路田家桥贻谷堂镂空浮雕
  三星高照
  状元及第

  印象中,镇江东乡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地方。及至捧读《镇江东乡雕花门楼》(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一书。沉甸甸、厚实实的图书,近千幅珍贵照片,呈现在眼前。前人说,最不起眼处有最美风景。在一片散落的村落中,断壁残垣的后面,蓬草蒿莱之下,竟然有如此精致华美的砖雕遗存,展现了东乡深邃的文化内涵,细腻纤巧的民间艺术。

  雕花门楼是当地民间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徽派风格,而且是融徽派的层次分明、细腻繁复,与苏派的精细典雅、朴素流畅为一体,达到实用与观赏并重的效果。最早建成时间大约距今300年,直至民国初期。特别是,雕花门楼和影壁,庄重典雅,气势恢宏,充分体现了昔日大款风范。

  残缺的砖雕,使人们看到了昔日的辉煌和荣耀,规模的气势,又透露出富有的经济实力。而这种经济基础,又形成于两种路径:一种是博取功名,进入仕途;一种是经商置业,富甲一方,积聚了大量的财富,才能大兴土木,显摆乡里,光耀门庭。旧时重士农、轻工商,追求的是诗书礼乐所以砖雕门楼是以“耕读传家”“虹井流芳”“孝友家声”“垂裕后昆”等为主题,以读书明理为第一要务、为持家根本。就算是富豪大亨,腰缠万贯也只能是肉头财主、暴发户(今之俗谓“土豪”也),算不上是正途。发了大财,回过头来,还是要走读书的路。因此残缺的砖雕内容,满是功名利禄,如连中三元、金榜题名、鱼跃龙门、状元及第、指日高升等等。无一例外地宣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理念。悲哀之处,在琳琅满目的众多砖雕中,根本找不到一幅激励经商致富的内容。勉强地说,这也是一种“读书第一”、尊重知识吧。在中国历史上,这些乡贤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功不可没。这些乡贤都生活在本乡本土,拥有外人无可比拟的“乡村智慧”。正是他们世代扎根乡土繁衍生息,才让村落的精神和文化得以持续发展。因此,门楼就是乡贤文化的地标。

  在我国南北的古建筑中,有许多门楼砖雕,它上面刻画的各种精美图画,常常令人在观赏之余赞叹不已。砖雕始于汉代,明清时期更为兴盛,被建筑工匠大量用于皇家和豪宅的门楼与粉墙之上。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极富我国民族特色的民间手艺,渐渐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以致我们只能从遗存下来的一些古建筑中,看到它们久违的身影。砖雕门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门楼、门罩、飞檐、斗拱、挂落、额枋、柱础、影壁等等。而在雕刻手法上,多为镂空透雕,多达数层,立体感很强,刻画细腻,层次清晰,刀法无痕,宛自天然。有的饰以满铺的花纹图案,内容样式则有梅兰竹菊、吉星高照、喜鹊登枝、二十四孝、天官赐福、瓜瓞绵绵、二龙戏珠、凤穿牡丹、五蝠盘寿、麒麟送子、狮子盘绣球、福禄寿三星、戏曲故事、祥云、如意、回纹,瑶草琪花、祥禽瑞兽以及暗八仙纹饰等等。图案清晰,线条流畅。人物表情丰富,飞禽灵动,走兽活跃,花草秀美。美则美矣!惜乎,由于时代变迁,匠人断档,技艺失传,难以普及,形成隔阂。许多建筑构件的名称、图案的寓意,现代人多已不识,甚至叫不出准确的名称,这些只好留待与专家学人一一破译或解释吧!

  艺术是相通的。砖雕的兴起源远流长,盛行于京、津、皖、浙、晋、苏等地。北方粗犷,南方纤巧。砖雕制作有别于模印烧造,纯系手工雕刻,全凭刀凿功夫。而内容广泛,庞杂而不乱,称得上是“雅乐正音”,寓教于立体图像,搞的是正面教育,决无“诲淫诲盗”之嫌。如书中所述“拐子龙”图案,盖出于古彝器上的虬、螭、夔诸种变体纹饰,且通用于木、石雕刻。而一些满填的花纹图案,则直接采用锦缎的纹样,形象逼真,触目可及。此外,缠枝西番莲花纹,则来自外域异邦,藤蔓缠绕,反复盘旋,别有一番情趣。其中几十种变体的“寿”字,出于字书或钟鼎、篆籀。在内容上题材广泛,又和戏曲、鼓书、唱词相通,生旦净末,角色齐全。人物的衣着服饰,又可窥见时代的痕迹。至于谐音寓意,以牡丹、荷、菊、梅,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以梅兰竹菊喻高洁的“四君子”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给研究者留下一片广阔的空间。

  世间事物,成难毁易。面对残损的砖雕图片,不由感慨万千。数十代岁月消磨,千百年风雨剥蚀,再加上人为的破坏,一阵乒里乓啷,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初冬之际,寒意侵人。静坐书斋,沐浴在窗外洒进的阳光下。捧读《门楼》,不觉一悲一喜。悲者,面对残缺美的图片,砖雕无辜,怀璧其罪,遭此不幸。而当此一喜者,乐见编撰诸君功不可没也,当以歌之。

  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在彷徨失意时发出了“何去何从”的人生反思,这是生死攸关的拷问和求索。今天,在经历了几十年改革开放和城镇工业化发展之后,我们的故乡在发生着令人欣喜巨变的同时,老家的模样开始越来越模糊不清,而乡愁却一如诗人席慕蓉所说的那样“永不老去”。当今中国传统村落的命运,也走到了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胜境”不再,徒自“望春风”,东乡籍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刘勇(笔名格非)《望春风》采用杜甫《秋兴》的结构,前写乡村田园、古朴伦常,后写一切的美好崩塌在眼前,唯余老人的追忆而已,为村落文化的骤然消失、无影无踪而唏嘘长叹!值得庆幸,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和编者章晓斌、马阿林两位先生,有心人办有心事,耗费数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抢救性地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并编辑出版了这册极有价值的图片集。镇江东乡砖雕门楼得以“图存”。为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实物图片资料,给不可再生的残缺美的东乡雕花门楼立存此照,为村落文化保护作出巨大的贡献。              (马阿林 图)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