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金山原创佳作推荐

小城广播往事80分

发布时间:2016-12-09 09:4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张波

  整理书柜时又翻出这本1991年的《试听界》杂志。上面那篇《看得见的广播》又带我回到小城曾经的广播年代。

  一开口还是“播音腔”,这是至今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们对我最直率的评点。自己看自己,浑身上下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广播职业为我打下的坚实基础没有变,播音工作让我练就的扎实功力没有退,广播执著、任性的精神也没有变。

  从播音员到专题节目《青年之友》采编播合一主持人,再到广播综艺节目《星期八十分》,广播给了我千载难逢的机缘,使我能在一个收听率极高的公众听觉平台上一次又一次华丽地转型。不是每一位广播人都能碰上这样一个机缘,也不是每一个碰上这个机缘的广播人能够抓住不放的。我碰上了,也抓住了,我是个幸运儿。

  五味杂陈的生活阅历和积淀,让我很快上手这档广播综艺节目。也很快知道当年我们小城的广播听众喜欢听什么,不喜欢听什么。节目组多时能有好几位一起跟着忙,最少时只有我和录音员两人。一到周末的早上,小城家家户户的广播喇叭和收音机里,都在播放《星期八十分》,我当然也在家跟所有人一起收听。有时,这个时间正好走在街上,听见街边许多店家开着各式各样的收听工具,同步播放这个自己亲手编辑出来的节目,那种感情实在难以名状。

  80分钟听众会觉着很短,我们在编辑制作节目时会觉着尤其漫长。首先是编稿,得变着法儿为听众着想,揣摩他们的心思;得拆开那么厚厚一摞点播来信,最早是用信纸写成的一封封厚厚的书信,后来或许是体谅主持人的辛劳了,改成用明信片了;得去找歌,找他们点播的各类素材;然后得进录音室录音,再到制作间和录音员一道,在当时的开盘录音机上一分一秒地剪辑、合成、混录……80分钟的节目,再顺利也得制作上两到三个小时。

  在那个没被多元娱乐和传播方式冲击的广播年代,小城上空飘荡着的这档《星期八十分》节目,历经了它100期、200期、300期的红火和辉煌,主持人名气不济时不得不特邀出央视的倪萍、张悦、影星李玲、省台的海蓉来压阵。他们的到来好比在柴堆的火焰上又浇了一桶桶的火油,使得这档节目在小城越烧越红。

  传媒样式贫乏的年代,人们对广播的那份由衷的真诚和神秘感完全是纯天然、原生态的。光是《星期八十分》这档节目就有它三天三夜说不完的故事。如今,五六十岁上下的小城人对这档节目仍还存有一份清晰的记忆。这档节目是人们对广播一连串怀旧话题中的一个,是老听众心中一个上好的口碑,甚至是许多伴随它一路走来的听众成就自己金玉良缘的甜美记忆。

  回头再看,当年的《星期八十分》满脸幼稚,满身单薄,满满顽皮。但它也称得上是小城的一段广播成长史。前前后后,来来往往,年老年少,为这档节目奔波忙碌,劳神呐喊,付出的人们数不胜数,常挂嘴边的有这么几位关键性人物:乌白、春鸣、成谦、王村、老杨、永辉、素冰、建华、汪燕、于艳,郑春……他们也应写进小城民间广播评书,传播在小城听众口口相传的佳话里。

  家里至今还存有一盘录有《星期八十分》节目的盒带,还存着好几份泛黄的主持人串词手稿。听上去,怎么都像老式点唱机传出的四五十年代老电影的录音片段;看上去,怎么都像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的书信手稿。

  岁月如梭,光阴如昨,广播还在,频率还在。广播的神采永远会是关不住的精彩。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