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金山原创佳作推荐

龙魁兰

发布时间:2016-12-09 09:4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沙加

  父亲在世的时候,常说的顺口溜里有这么一段:“早上起来日已高,只觉心里闹潮潮。茶馆里头走一遭:草鞋底,千层糕;拌干丝,堆多高;翡翠烧卖蟹黄包;白汤面,脆火烧,龙魁兰茶香气飘。”这说的是老镇江人早上“皮包水”的习俗。不过,顺口溜中提到的“龙魁兰”茶,恐怕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太多了。说到龙魁兰,不能不说到镇江的谈氏;说到镇江的谈氏,又不能不提到我的母亲。

  根据《尊五堂谈氏支谱》记载,镇江谈氏原籍波斯,初居广东,明代彦清公时始迁居镇江。谈氏的辈分排名在镇江最长的一支至今已有25个字:“公之士玉盛,春源全大德,忠孝鼎成名,积庆致增祥,兴家荣继祖。”

  谈氏一族在镇江分枝散叶后,很快就适应了本地风土人情。他们吃苦耐劳,诚信经营,勤于治家,从事的职业涉及五金、百货、石油、煤炭、烟草、餐饮、服装、宗教、教育等行业,且成功者不在少数。五金业如民国时的名店“谈涌茂”、“源康”,糕点业如“老天禄”、“天禄斋”,饴糖业的“谈春和”、“谈义和”、“谈信和”,茶坊业的“天升楼”、“龙江”,卖牛肉和牛肉锅贴的“陈德记”等,都是谈氏族人的产业。清朝,谈氏有一支始定居城外小街,靠卖磨糠为生。这就是镇江“磨坊巷”的来历。

  谈氏在镇江做得最有名的还是清真酱园。过去,镇江清真酱园共有8家,除一家杨姓外,其余7家均为谈氏所有,谈万和、谈森和裕闻名沪宁线,特别是位于大西路宝塔路口的谈森和裕,在镇江醋业中是仅次于“恒顺”名列第二位的大店。

  解放前夕,谈氏登仙桥虹桥街的一房,只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因此房谈氏家境丰裕,都让女儿招了女婿。大女儿招了女婿后,很长时间都没有生育。当时镇江的风俗,收养“压子”能够得子。谈家大女婿当时经营水上运输,有船经常经过丹徒镇的老码头。丹徒镇老码头烟杂店的店主正好续了弦,想把前妻所生的女儿送人。这样,1943年,一个刚刚5岁的小女孩就成了谈家的“压子”。这个小女孩就是我的母亲。说来也巧,我母亲到谈家做“压子”后,没多久,我外婆就生了我姨娘。

  解放后,谈家的产业虽然公私合营了,但许多生活上的习惯却还保持着。我小时候是在虹桥街的谈家长大的,除了外婆外,喊谈家其他三个女儿则是叫“二婆婆”、“三婆婆”和“四婆婆”。过春节的时候,外婆家“三元及第”的风俗,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谈家的规矩,三十晚上吃完团圆饭,全家人要坐下来包圆子,要准备“元宝茶”。元宝茶是大年初一早上吃的。城里普通人家的元宝茶一般就是红枣茶,镇江东乡和丹阳一带则用蛋茶。殷实人家的元宝茶会加进很多蜜饯干果,叫做“八珍元宝茶”。生意人家的元宝茶则是“龙魁兰”。外婆家的元宝茶正是龙魁兰,一种用浙江龙井、安徽猴魁、珠兰花茶同时泡沏的混合茶。外公说,我们外人还喝喝茉莉花茶,但老谈家从来不喝,做生意忌讳“没利”。

  家里人大年初一起来后,首先要喝上一碗“元宝茶”,图个新年生活甜蜜,早早发财。亲朋好友来了,也是先上一碗“元宝茶”。还有云片糕,寓意“青云直上,步步登高”;还有橘子,象征“走局”,交好运;还有大京果、小京果、芝麻糖等等“甜甜蜜蜜”的茶食。

  元宝茶是外婆家当年过年所吃的“三元及第”之一。“三元及第”的第二“元”是三十晚上包的圆子,叫做“元宝”,一定是包得又大又圆的。这圆子没有馅心,都是实心,取“实实在在”之意。大年初一新年头上的第一顿早饭,全家人都要来上一碗“大元宝”。

  “三元及第”的第三“元”比较复杂一些。把三十晚上的剩饭盛起来,要一直留到初二。铁锅里的锅巴不弄破,整块铲起来,里面放上各种茶食,要供给迎接回来的灶王爷。大年初一外婆家不煮饭,饭菜都是隔年陈,寓意“岁岁有余”。但在大年初二中午就要煮一锅新鲜饭,饭快烧好的时候,一定要把三十晚上的剩饭一起倒进锅里,一起盛碗里吃,寓意以陈接新,食之不尽。这顿新陈相杂的饭就叫做“元宝饭”。

  喝了“元宝茶”,吃了“大元宝”,再吃了“元宝饭”,图的就是“三元及第”的口彩。

  外婆在的时候,我曾问过她,为什么要喝浙江龙井、安徽猴魁、珠兰花这三样东西混起来的元宝茶?外婆是这样回答的:喝茶的水是镇江的水,饮水要思源思恩——镇江的谈家是来自于广东的,喝珠兰花茶是为了不忘本;后来镇江谈家的生意做到了安徽、做到了浙江,喝浙江龙井、安徽猴魁是为了不忘恩。

  据外婆说,直到公私合营前,镇江谈姓开的茶叶店里都卖龙魁兰茶,天升楼等吃早茶的地方都喝龙魁兰。仔细算起来,龙魁兰应该算是谈家的家茶。

  我曾特地查阅过有关珠兰的种植记载:广东等地是珠兰的故乡,移植到江苏的珠兰不能在室外越冬,农历十月以后需搬到室内。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