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情调生活

芦苇荡里话横泾

发布时间:2016-11-01 09:2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申功晶

  江南多名镇,周庄名气响,似太浓艳;西塘人头攒动,铜味略重;养在深闺的黎里,虽清汤挂面的原生态民居,却过于单调。横泾,这个不为人熟知的老街,躲在常熟沙家浜芦花荡深处,铺天盖地的芦苇,是沙家浜的标志,漫天飞舞的芦花,将小小的横泾古镇团团围住,隔断了红尘亦隔去了喧嚣。

  在横泾老街走走逛逛,随处可见陈旧的木柱构建街廊,廊下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大街、小巷、码头、河埠、廊棚,打着各式各样幌子的铺坊:打铁铺、博古坊、印布坊、熝鸡店、刁家食府、茶楼……踩着平滑的青砖路,恍若回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阵豆花香,勾起了肚子里的蛔虫,前店后坊的格局,花五个大洋来一碗刚出炉色白软嫩的豆腐脑,兑上虾皮、紫菜、辣椒油、香菜、蒜泥、葱花,热乎乎的享受,门店前还有现炸的臭豆腐干,十块钱一大碗,足够两个人分着吃,插上竹签,随个人口味可蘸上辣酱或甜酱吃。

  老街一侧院内高台的竹架上,一条条各式图案的蓝印花布晾晒其上,迎风招展,“大光明染坊”五个字样尤为醒目,在清新秀雅的蓝底白花间穿梭,一股清泉般温婉的江南格调随之汩汩流淌开来,蓦然间,想起了阿庆嫂和甪直船娘的蓝布围裙,它的素雅娴静让人联想起那些坐在茶铺里、行于船头上的水乡女子将日子打理得如此干净熨帖,临街铺子里头,蓝白相间布料做的方巾、被面、兜肚、手帕、衣裙……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透溢着清丽的韵律,烙上了岁月的印记。

  平日里的横泾老街是静谧的,闲逸中透着一份慵懒,徜徉在老街坊,鼻端闻到一阵中人欲醉的酒香,抬头一望,白墙黛瓦的门楼挂着一面红黄相间的酒旗,上书“翁家糟坊”,跨入酒坊,木格窗、青砖地,柜台、壁橱里摆满了白酒、米酒、桂花酒,后院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和制酒器具,“翁家糟坊” 酿酒采用的是返璞归真的“蒸馏法”,流连糟坊,几个老师傅细致地操作一道道繁琐的工序:蒸煮、冷却、发酵、蒸馏、加温、再冷

  却……一杯杯原汁原味的白酒就是这样酿成的。相传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最爱喝这家酒坊的老酒。八仙桌上搁着几个小酒杯,我自斟一杯透明浅黄的桂花酒,抿一口,酒香和桂花混淆在一起,口感温润,甜而不腻,百年来,这酒也在时光里沉淀出独有的味道。

  此刻,随风飘来一阵熟透的旋律“人一走,茶就凉……”跟着旋律,穿过连接老街和码头的通道,来到了老春来茶馆,沙家浜的春来茶馆从第一代开到第四代,星罗棋布点缀在芦苇荡丛,可谓枝繁叶茂,说到“老”,必是与众不同的,当年阿庆嫂和刁德一就是在此“智斗”,茶馆临水而居,黯淡的庭柱上一副“风声度竹有琴韵,月影写梅无墨痕”的对联,走进茶馆,果然,“一切仿佛都是N年前的样子”:茶堂摆放着十来张八仙木桌,里墙砌着一个书台,横桌上搁着三弦、琵琶,两把软垫高椅置于两侧。我端起茶盏,掀开碗盖,碗盖里的茶叶齐齐浮了上来,一缕清香萦绕鼻端,一边品茗,一边听说书,茶,仍是当年的味道,只是泡茶的人和喝茶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那曾经唱红大江南北的样板戏,已走进了历史;那些浪花淘尽的故事,却永生在芦苇深处,横泾老街在历经若干年的洗礼,依不失一篇生动婉转的辞章。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深厚绵远的歌声伴着芦苇摇曳声从湖心迎面而来,那一湖苍翠湖绿的芦苇化作倩影婆娑的窈窕少女涉水而来……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