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名满江南的铁琴铜剑楼

发布时间:2016-10-28 09:3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常熟有着颇可骄傲的藏书文化。汲古阁、绛云楼、述古堂……只要略谙中国文化者,对这几座藏书楼,无不心仪神往。历经兵燹天灾,常熟的这些藏书名楼多已不存。但在常熟古里,却有一座静谧的小楼,饱历沧桑,依然存于天壤之间,让很多读书人有了一探究竟的冲动。这座小楼,便是名满江南的瞿氏铁琴铜剑楼。

  晚清全国有四大藏书楼,常熟独占其一,即这座铁琴铜剑楼。另三座藏书楼分别是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浙江湖州陆氏皕宋楼、杭州丁氏嘉惠堂八千卷楼。晚清著名学者叶昌炽将铁琴铜剑楼和聊城海源阁,并称为“南瞿北杨”;近代藏书家宗舜南更是盛赞铁琴铜剑楼“虎视中原,独执藏书家牛耳”,可见这座江南名楼昔年声名之盛。

  很多历史文献在谈到铁琴铜剑楼时,都会提及这座名楼位于常熟罟里。“罟”字太过冷僻,今天此处已改称“古里”。前去古里寻访铁琴铜剑楼,是在多年前一个萧瑟的秋日。午后,阳光不甚烂漫。过一座小桥,西街上那座小小院落,便映入眼帘。带着近乎膜拜的心情,走进小院,那座古色古香的悬着“铁琴铜剑楼”之匾的二层小楼,便这样与我撞个满怀。那一刻,似乎都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步入小楼,已是书去楼空。这虽是意料中事,但身置此楼,环顾四壁萧然,心里仍不免有一些空落落的感觉。回想昔年,斯楼插架万轴,书盈四壁,高朋满座,书香袭人,该是怎样的一番情致?岁月仿似光影魔术手,蹉跎了时光,苍老了容颜。昔日在抗日战争的硝烟里,瞿氏故园前两进的门庭及前楼,均毁于战火,这座名楼逃此一劫,较之那些久已湮没于岁月之中的一众藏书楼,已足称幸运了。否则,我们前来故地“凭吊”,又会生出另一番欷歔与感怀吧。

  对于常熟瞿氏,心底一直充满着十分的景仰。明末清初,那位追随永历帝左右、奋勇抗清、以身殉国的瞿式耜,便出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的主人亦姓瞿,是否与瞿式耜同宗,限于手头资料,无从查考。身逢乱世,瞿式耜作为一介书生,欲觅一隅之地,闲读诗书,安可得乎!时值盛世,始有藏书之聚,方得能成此书林佳话。

  铁琴铜剑楼,由瞿绍基始建于清嘉道年间。不过,那时此楼称为“恬裕斋”。瞿绍基屡试不第,遂归隐不出,“尤嗜书籍,值佳本必购之,藏至十万卷”。“铁琴铜剑”之名从何而来呢?在一篇《濬之瞿君家传》里,我找到了答案——瞿绍基之子瞿镛“尝得铁琴、铜剑,遂以名其藏书之楼”。另有一说,光绪名载湉,改易原名也是为了避讳。对于铁琴铜剑楼来说,瞿镛同样是很关键的人物。正是他肆力搜罗,使得“自前明暨国初以来,诸家旧藏之本,咸集其门”。铁琴铜剑楼一时间名满江南,这段时间也是这座名楼最盛之时。

  盛极而衰,似乎已成定律。铁琴铜剑楼之藏书,后来亦多有散失。咸丰年间,为了躲避太平军的战火,瞿秉渊、瞿秉清兄弟将大批秘籍分送各地保存。待到硝烟散尽,这些图书运回故里时,“散失宋元本卷以千计”。 晚清时,两江总督端方一度觊觎这批藏书,幸赖瞿启甲多方周旋,使家藏免于落入他人之手。民国期间,为避战乱,瞿启甲移书沪上,才使这批藏书里的很多善本艰难地保存下来。

  藏书之聚散,往往全不由人安排。珍本秘籍聚难散易,铸成多少千古憾事。有鉴于此,1940年瞿启甲逝世之前,一再叮嘱子孙:“书勿散,不能守则归之公。”新中国成立之后,瞿氏后人遂将藏书全部捐献国家,现分别存放于国家图书馆等处。铁琴铜剑楼之藏书,历五世,越一百五六十年。对这批藏书来说,入藏公共图书馆,诚可谓是最好的归宿。试想,历史上那么多藏书名楼,又有几家能像今天的铁琴铜剑楼一样,所藏之珍本秘籍还能存放于国内图书馆,还能供学人潜心研究呢?瞿启甲当年心胸之高远,令人钦敬。

  铁琴铜剑楼之藏书史,堪称一部传奇。在寒斋书架上,插着一本《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余年前的排印本。这份“目录”始撰于瞿镛。后经其子秉渊、秉清,孙启文、启科等续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本排印本,系瞿氏后人依据刊本,复校、增补而成。信手翻阅这本“目录”,仿似铁琴铜剑楼里的那份绵绵书香,正悠然飘来。

  ■文/叶泥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