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金山原创佳作推荐

点灯的姑娘

发布时间:2016-10-26 09:2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童晔

  有些时光,就是用来回味的。比如我常去的苏州山塘街,这个有着国家4A级风景名胜的历史文化老街,繁华的同时还保留着一种旧时代的质朴,像是一个姑娘,穿着汉服行走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里,浓浓的古意在举手投足间缩影在一盏灯的时光里,不时地对我照亮或是回望,越发使我爱上苏州这座城。

  再来苏州是在今夏的三伏天。我和好友顶着一路的艳阳,从平江路走到山塘街,已是黄昏。烈日的温度早已消散干净,街上的白墙被夕阳染了色,涂抹出一小片一小片的赤橙。顺着拥挤的人潮,我们上了桥,耳边尽是各种人语声:有细细软软的吴语,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口音。划船的老人在桥下吆喝客家上岸,水面被挂在河堤两侧的一溜灯笼映得通红。

  夜未央,灯光透过灯笼红色的缎布发出温情的呼唤。仿佛有个姑娘用一双看不见的素手,推开古街上那一扇扇雕花的窗,灯笼依次被点亮,姑娘充满柔情的脸比她手中的红灯笼还要艳三分。河道上的船只首尾交接,船篷上披着大红衣裳,与串串灯笼交相辉映。随着摇橹的船娘传唱声声渔曲,河水慢慢地波动,船也动起来了,桥上的人,河堤旁的灯,还有岸上立着的青砖瓦黛全都动起来了,向后徐徐倒退。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沉了下来,错杂的小巷再次绕得我们晕头转向,干脆就近走进一家挂着灯笼的小吃店。店里人头攒动,好不容易才找到空位坐下,等餐时才发现隔壁酒吧里强劲的摇滚乐打雷一样传过来。小吃店里包子的热气、面条的香气和暖黄色的灯光交融弥漫,各种气息相互缭绕。我们不急着赶路,也不想挤进隔壁的酒吧,干脆就在等吃食的过程中,速写众生吃相。

  对面两个窃窃私语的中年女人应该是苏州本地人,大拇指上都涂着好看的银红,灯下,光泽闪闪。叫了一盘桂花藕没怎么吃,半小时过去了,她们依旧头靠头,软糯的低语和藕丝一样拉得好长。看样子,她们是这家小店的常客,或者说这家小店是她们谈天说地的舞台,藕盘只是道具。她们的旁边,一个满脸络腮胡子,辨不出来自何方的男人,捧着一碗糖粥呼呼啦啦地吃,边吃边不停地催促他的儿子,最后不等孩子喝完粥就夹着他连走带跑地闪身进了隔壁。

  柜台里,戴着老花镜的老伯在埋头算一天的收入,拨动的算盘声清脆爽利,把隔壁的摇滚乐都淹没了。一阵风起,门口挂着的灯笼倏地灭了,打算盘的老伯招呼儿子爬上梯子去点灯,他的儿子却忙着给人送菜,向父亲摆摆手便走进厨房。老伯似是习惯了灯灭没人再点的状态,依旧叹叹气拨拨算盘,一声声的低叹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飘走了。

  我猜,这是山塘街唯一一家在灯笼里点着蜡烛的店吧。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得太快,很多日新月异的建设与传统成了一种对立。但苏州还像是那个旧时的姑苏城,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一路灯火通明照亮十三个州府。虽然,高科技打造她新的样貌,却也保护传承着当时的旧颜,那青砖、白墙、古巷、石桥、河道、水市,店里小贩叫卖清酒三两三,穿越在曲径回廊处,点灯的姑娘回眸一笑,明亮了一个世纪。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沈从文在《湘西散记》里如此深情诗意地描绘一座桥。此桥非彼桥,但流淌的是一样的岁月。也许可以像山塘街河堤旁的串串灯笼,照在如水的流年之上,可是,曲水弯弯,陌上谁家,点灯的姑娘,她回来了吗?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