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情调生活

烙煎饼的岁月

发布时间:2016-10-25 09:3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刘福田

  回老家,妹妹专程买了些煎饼让我带给女儿。煎饼,让我想起成长的过往。 

  在尘封的岁月里,烙煎饼费功费力。那时做煎饼,头天晚上就要用水把粮食泡好,第二天天不明就上磨推,时间长会发酵变质。极少数条件好的人家套上毛驴拉磨,既省劲又方便,我家没有毛驴,都是母亲披着星月起来推糊子。 

  烙煎饼的工具几乎家家必备,一盘直径一米有余的铁鏊子,上面平整光滑。还有劈子,是用竹片子刮出来的,油簿子是专门沾点菜油擦鏊子的,防粘在鏊子上揭不掉。

  烧鏊子用麦秸和玉米秸等柴火,火不能太急、太大,火苗均匀。鏊子烧热后,用勺子舀上一勺煎饼糊放到鏊子上,用劈子均匀的推一层糊子,煎饼糊所到之处便迅速凝固成一层,就是煎饼。

  烙煎饼是技术活儿,要求煎饼糊磨得要细、稀稠适度,还在于用心烙制。农家妇女如果不会烙煎饼,别人就会说她笨拙。过去老家,考察新媳妇会不会干活,通过烙一次煎饼,就可以断定是否心灵手巧、干净利索。我母亲做活仔细,能烙一手薄如蝉翼、厚薄均匀的好煎饼。

  那年月,煎饼可以看出家庭条件。条件好一点的,用些小麦另外再加些花生和大豆等杂粮,这样烙出来的煎饼营养丰富,吃起来口感也好,条件差一些的,就只能用红薯干等粗粮烙煎饼。我家当时很穷,兄妹多且年龄又小,父亲在外地教书,仅有母亲一个人劳作,家庭比较困难,很少吃上香喷喷的细粮煎饼。赶上青黄不接,父亲就用微薄的工资买更便宜些的粗粮做贴补,煎饼就只有红薯一个品种,所以烙出来的煎饼吃起来拉嗓子,很难下咽。 

  读到初中时,老家才逐步普及了打面机,母亲不再起早贪黑地推磨了。除了烙煎饼之外,还可以把地瓜面、玉米面团成面蛋在鏊子上滚煎饼。

  后来家里形势逐步好转,父亲那一年落实政策,又回到教育局工作,全家人那一年全部“农转非”,全家粮本上的粮食基本够吃了,也逐步想着法儿改善生活。母亲有时也烙煎饼,而更多的是沓一卷菜煎饼,用时鲜青菜做馅,不外乎韭菜和白菜心,撒点咸盐和辣椒面,再往鏊子上正冒热气的铺底煎饼上抹一层炼好的白猪油。吃上两截子热腾腾的、味道鲜美的菜煎饼,喝口白开水,这顿饭也算美餐。 

  马克·吐温写过一本书,叫《王子与贫儿》,由于偶然的巧合,面貌酷似的王子和乞丐因互换衣服,从而导致了命运的颠倒,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生活在对方立场上的两个少年,在此期间懂得了很多东西。王子深深了解了民间疾苦,乞丐也体会到了统治一个国家的艰辛。我想王子应该会感谢上天的这一次安排,因为借了一段苦难,让自己的心灵,渡到了另一个彼岸。

  有一些苦,是应该尝尝的,比如烙煎饼。

  有时,人内心的苍白,需要靠苦难来医治。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